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深痹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深痹

定義與病因
深痹為中醫病名,指邪氣侵襲人體較深層部位(如骨骼、關節、筋脈)所致的痹證,屬「痹證」範疇。《靈樞·九針論》載:「八風傷人,內捨於骨解腰脊節腠理之間,為深痹也。」說明此病多因外感風寒濕等邪氣,深入筋骨關節,阻滯氣血運行而成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
  1. 病位深伏:邪客於「骨解」(骨骼縫隙)、「腰脊節」(脊柱關節)等深層組織,與淺表痹證(如行痹、痛痹)有別。
  2. 病理特徵:氣血凝滯,經絡閉阻,久則傷及肝腎。肝主筋,腎主骨,肝腎虧虛時,筋骨失養,症狀加劇。
  3. 臨床表現
    • 關節僵硬變形,活動受限,痛處固定。
    • 遇寒痛增,得溫稍緩,夜間疼痛明顯。
    • 或伴腰膝酸軟、耳鳴等肝腎不足之象。

與其他痹證的區別

  • 行痹:風邪偏勝,痛處遊走不定,病位較淺。
  • 著痹:濕邪偏重,肢體沉重腫脹,病在肌肉。
  • 痛痹:寒邪為主,劇痛固定,但未必深入筋骨。
    深痹則以邪陷筋骨、病程纏綿為特點,常屬「尪痹」(類今類風濕性關節炎)範疇。

治療原則

  1. 祛邪通絡:針對風寒濕邪,選用獨活、威靈仙、桂枝等溫經散寒藥。
  2. 活血化瘀:如當歸、川芎、雞血藤,以化除深伏之瘀血。
  3. 補益肝腎:久病者宜加桑寄生、杜仲、續斷等強筋壯骨。
  4. 外治法:針灸取穴以阿是穴、腎俞、肝俞為主,或配合艾灸溫通深部經絡。

古籍補充
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」,深痹形成與正氣不足相關,尤其肝腎虛損者易感。後世醫家如張仲景《金匱要略》論及「歷節病」,症狀與深痹相類,進一步提出「桂枝芍藥知母湯」等方劑辨治。

(全文聚焦中醫理論,未涉現代醫學診斷及注意事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