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深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深翳
病名
深翳,又稱「沈翳」,首載於《醫宗金鑒·眼科心法要訣》,屬中醫眼科疾病範疇。其名取「深」字,意指翳障深伏於眼內,難以速除,病程纏綿,治療需耐心調理。此症與「沈翳內障」密切相關,臨床表現多見瞳神內有翳膜遮蔽,視物昏朦,甚則失明。
病因病機
深翳之成,多因肝腎虧虛,精血不足,目失濡養;或風熱毒邪上攻,久鬱成翳;亦有因外傷、七情內傷,導致氣滯血瘀,翳障凝結而成。其病位在瞳神,與肝、腎二臟關係密切,蓋因「肝開竅於目」、「腎藏精,精生髓,髓養目」。若肝腎陰虛,虛火上炎,灼傷目絡,則翳障深伏;若氣血瘀滯,翳膜難化,則病情遷延。
臨床表現
患者常見視力漸降,眼前如有薄霧或黑花飛舞,瞳神內可見灰白或棕黃色翳障,邊緣不清,深淺不一。輕者視物如隔紗,重者僅辨明暗,甚則失明。或伴見頭暈耳鳴、腰膝痠軟等肝腎不足之證;若兼熱毒,則目赤澀痛,畏光流淚。
治法與方藥
治療深翳,首當辨虛實。
- 肝腎陰虛:宜滋補肝腎,方用杞菊地黃丸加減,或明目地黃湯,佐以蒺藜、密蒙花等退翳明目之品。
- 氣滯血瘀:宜活血化瘀、散結消翳,方選血府逐瘀湯合撥雲退翳散,加丹參、紅花以通絡。
- 風熱餘毒未清:當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,可用石決明散配合穀精草、木賊草等輕清上浮之藥。
外治法則可配合點眼藥,如《銀海精微》所載「磨翳散」,或以中藥熏洗,輔助翳障消退。
古籍考據
《醫宗金鑒》指出:「沈翳隱隱藏瞳內,肝腎虛邪熱上衝。」強調此症虛實夾雜之特點。另《證治準繩·眼科》提及:「翳之深沉者,非血藥不能達。」故治療常需活血與補益並行,以標本兼顧。
深翳屬眼科頑疾,需根據患者體質及病程階段靈活施治,尤重調理肝腎,使氣血調和,翳障方有消退之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