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深憂大恐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深憂大恐

在中醫學理論中,「深憂大恐」指沈重的憂慮與極度的恐慌,屬於情志過度所致的病理狀態。《靈樞·本臟》提及:「雖有深憂大恐,怵惕之志,猶不能減也。」說明此類強烈的情緒波動,可能對人體臟腑氣機造成深刻影響,甚至難以自行緩解。

中醫病機分析

  1. 情志與臟腑關係
    「深憂大恐」直接涉及中醫「七情」(喜、怒、憂、思、悲、恐、驚)中的「憂」與「恐」。根據五行學說,憂傷肺,恐傷腎。肺主氣司呼吸,腎藏精主志,兩者受損可能導致氣機紊亂,如肺氣鬱閉、腎氣不固,進一步影響全身氣血運行。
  2. 氣血失調
    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百病生於氣」,憂恐過度易致氣機鬱滯或下陷。憂思傷脾,脾失健運則氣血生化不足;恐懼傷腎,腎氣不固可引發遺精、二便失禁等症。長期情志失調更可能化火生痰,形成「鬱證」或「驚悸」等病症。
  3. 經絡與神志影響
    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神明。深憂大恐易擾亂心神,導致失眠、多夢、心悸等症。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陰脾經氣血受阻時,可能出現肢冷、腰膝酸軟等體徵,反映情志對經絡的連帶作用。

古籍論述延伸
除《靈樞》外,《素問·舉痛論》提到:「恐則氣下……驚則氣亂。」說明恐懼使腎氣下泄,而驚嚇導致氣機散亂。金元醫家朱丹溪亦提出「血氣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,強調情志鬱結為疾病之源。

臨床相關證型

  • 肝鬱脾虛:憂思過度克伐脾胃,見脅脹、食少。
  • 心腎不交:恐傷腎陰,心火偏亢,致失眠、煩躁。
  • 腎精虧虛:長期恐懼耗傷腎精,出現健忘、耳鳴等。

此類情志致病機制,體現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整體觀,亦為歷代醫家調治情志病證的重要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