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不安啼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不安啼

病證名,出自《片玉心書》,指小兒於睡夢中突然啼哭,伴隨心煩、易驚等症狀。此證多因胎熱內蘊,擾動心神,或先天稟賦不足,導致心神失養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胎熱上擾:孕母素體陽盛,或孕期過食辛熱之物,熱邪內傳胎兒,蘊積心經,致使小兒出生後心火偏亢,擾動神明,故見夜啼心煩。
  2. 心神失養:若胎兒先天稟賦薄弱,心氣不足,或產後調護失當,氣血虧虛,心神失於濡養,則易驚惕不寧,睡眠不穩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睡中突然驚啼,哭聲急促,時作時止。
  • 面色紅赤,唇舌偏紅,或見舌尖紅刺。
  • 手心熱,小便短黃,大便偏乾。
  • 兼見煩躁不安,易受驚嚇,睡臥不寧。

治法
清心熱、安神志為主,佐以養陰或調氣之品。

  • 主方:可選安神丸(《片玉心書》方),組成多含黃連、生地、當歸等,清心火而滋陰血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心火熾盛,加竹葉、梔子以瀉火除煩。
    • 兼陰虛者,酌加麥冬、酸棗仁滋養心陰。
    • 若驚惕甚者,可輔以鉤藤、蟬蛻息風鎮驚。

相關理論延伸
此證與中醫「五臟藏神」理論相關,心主神明,若心經有熱或氣血不足,則神不內守。歷代醫家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「心熱」致啼,主張以導赤散清心火,與此證機理相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