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不守舍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不守舍

「神不守舍」為中醫術語,用以描述精神意識異常的病理狀態。此概念源自《靈樞.邪客篇》所載:「心者,五臟六腑之大主也,精神之所舍也。」中醫理論中,心為「君主之官」,主藏神,統攝人之精神、意識及思維活動。若心神失守,則可表現為神志不寧、恍惚錯亂,甚或譫妄躁動等症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犯心:熱邪、痰濁、瘀血等病邪內擾心神,如溫病熱入心包,或痰火擾心,皆可致神不守舍。
  2. 情志過極:七情內傷,尤以驚恐、憂思過度為甚。《素問.舉痛論》言:「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。」長期精神刺激,耗傷心氣心血,使神失所養。
  3. 氣血虧虛:心主血脈,血為神之基。若久病體虛、失血過多,致心血不足,神失濡養,則出現健忘、失眠、神思不聚等症。
  4. 臟腑失調:他臟病變累及於心,如肝鬱化火擾神,或腎精虧虛不能上濟心陰,皆可影響心神安定。

臨床表現

輕者可見心神不寧、失眠多夢、注意力渙散;重者則現言語錯亂、舉止無序,或幻覺妄見,如《證治準繩》所述:「神不守舍,則妄聞妄見。」其症多伴隨面色無華、舌質淡或紅絳、脈象細弱或滑數等徵象,依病機不同而異。

治法與方藥

中醫治療以「安神定志」為大法,根據證型選方:

  • 實證(如痰熱擾心):宜清熱化痰、開竅醒神,方用黃連溫膽湯或安宮牛黃丸。
  • 虛證(如心血不足):當補養心脾、益氣安神,方選歸脾湯或天王補心丹。
  • 陰虛火旺:滋陰降火,如黃連阿膠湯加減。

此症與西醫學之焦慮、精神分裂等疾病有部分交集,然中醫著重整體辨證,調和氣血陰陽,以復「神守其舍」之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