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采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神采
在中醫診斷學中,「神采」為望診之重要術語,意指人體五臟六腑功能協調、氣血充盈之外在顯現。其不僅反映生理狀態,更為判斷「神氣」存亡之關鍵依據。《黃帝內經》有云:「得神者昌,失神者亡」,可見神采之盛衰直接關乎生命活力。
神采之具體表現
- 面色:紅潤光澤,明潤含蓄,五色隱現於膚下而不浮露。中醫認為「心其華在面」,面色反映氣血盛衰與心神狀態。
- 目光:睛黑白分明,光彩內蘊,轉動靈活。《靈樞·大惑論》指出「目者,五臟六腑之精也」,肝開竅於目,故眼神尤能體現肝血與腎精之充盛。
- 神情:意識清晰,反應敏捷,言語有序。此與「心神」主導之思維活動密切相關。
神采與臟腑氣血之關係
- 五臟協調:五臟藏精化氣,精充則神旺。如心主血脈、肺主氣、肝藏血、脾統血、腎藏精,諸臟功能健運,方能使神采外彰。
- 氣血為基: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:「人之所有者,血與氣耳。」氣血濡養周身,上榮頭面,故氣足血暢則面色華潤,神采奕奕。
神采之分類
- 得神(有神):即神采充沛,屬健康之象,預後良好。
- 少神:神氣不足,表現為面色淡白、目光乏神,多見於氣血虧虛或輕度失調。
- 失神:神采渙散,如面色晦暗、目陷睛迷,提示臟腑功能衰敗,病勢深重。
中醫臨床透過觀察神采,可初步辨別疾病之輕重與正氣存亡,此為「望神」之核心要義,亦體現中醫「司外揣內」之診斷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