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聰穴(又名四神聰)

定位與命名
神聰為經外奇穴,首載於《銀海精微》。其名「神」意指心神、腦神,「聰」為聰敏,反映此穴與調神醒腦密切相關。早期文獻記載其位於百會穴(督脈要穴)四邊各開2.5寸處,後世多依《太平聖惠方》調整為百會前、後、左、右各1寸,共四穴,合稱「四神聰」。

經絡聯繫與中醫理論
雖屬經外奇穴,神聰與督脈、足太陽膀胱經相鄰。督脈「入屬於腦」,膀胱經「從巔入絡腦」,故神聰可透過局部刺激調節腦府氣血,影響神明。中醫認為「腦為元神之府」,此穴組能安神定志、清利頭目,適用於腦神失調或陽氣鬱滯之證。

主治功能

  1. 神志疾患:如癲癇、狂證(精神躁動)、失眠,因痰火擾心或肝風內動所致者。
  2. 頭面疾患:風邪上擾或氣血不足引起的頭痛、眩暈,尤擅治巔頂痛(百會區域)。
  3. 五官病症:目眩、視物昏花,與肝血不足或肝陽上亢相關者。

刺灸方法

  • 針刺:平刺0.3-0.5寸,針尖朝向百會,得氣後留針。臨床常配合百會、風池等穴增強療效。
  • 艾灸:溫和灸5-10分鐘,或艾炷灸1-3壯,適用於虛寒性頭痛或陽氣虛衰之眩暈。

古代文獻佐證
《太平聖惠方》提及灸神聰可療「頭風目眩」,明代《針灸大成》亦收錄此穴,強調其醒腦開竅之效。後世針家更擴展用於中風後認知障礙,體現「調神」之核心作用。

現代應用延伸
當代中醫將神聰用於腦血管疾病後遺症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結合電針刺激以調節腦部血流。其機理可能與改善顱內微循環、調節神經遞質有關,然仍以中醫辨證為施治基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