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膏

神膏為中醫眼科解剖名稱之一,古醫籍雖未明確界定其具體所指,然據歷代文獻描述,多認為其相當於今之玻璃體。此概念散見於多部經典醫著,其形態、功能及臟腑歸屬皆有論述。

文獻考據

  1. 《張氏醫通》
    卷八提及:「年高衛氣不固,針時神膏微出。」此處描述老年體虛者,針刺時神膏外溢之現象,暗示神膏為眼內柔軟流動之物質,與玻璃體之特性相符。
  2. 《目經大成》
    卷一載:「風輪下一圈收放者為金井,莊內黑水曰神膏,有如卵白塗以墨汁。」此以「黑水」比喻神膏,並形容其質地如卵白混墨汁,既透明又略帶濁色,與玻璃體之外觀相似。
  3. 《證治準繩·雜病》
    更詳述眼部結構:「大概目圓而長,外有堅殼數重,中有清脆,內包黑稠神膏一函。膏外則白稠神水,水以滋膏。」此處將神膏置於眼球內部,外圍由神水(房水)滋養,進一步明確其位置與玻璃體相當。

生理特性與功能

神膏為眼內填充之物,質地清透而略帶稠性,主要功能包括:

  • 維持眼球形態:充盈於眼內,使眼球保持圓整。
  • 緩衝外力:保護視網膜等精細結構免受震盪損傷。
  • 參與光線傳導:因其透明性,利於光線穿透至視網膜。

臟腑歸屬

關於神膏之臟腑所屬,歷代醫家見解不一,然綜合五臟與五官之關係,當以為主。

  • 腎主水:神膏為眼內液態物質,與腎主水液代謝之功能相應。
  • 五臟精氣上注:目為宗脈所聚,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承於目,神膏之充養亦賴於此,尤以腎精為根本。

臨床意義

神膏病變多與肝腎虧虛、精血不足相關,常見症狀如:

  • 神膏混濁(玻璃體混濁)致眼前黑花飛舞。
  • 年老或久病者神膏液化,出現「雲霧移睛」之症。

此類病症治療多從補益肝腎、填精養血入手,如杞菊地黃丸等方劑可資運用。

神膏之說雖古,然其描述與現代解剖學之玻璃體頗多吻合,體現中醫對眼部結構觀察之精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