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光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光

在中醫學中,「神光」一詞具有多重涵義,涉及經絡穴位、精神活動及視覺功能等範疇,以下分述之:

一、經穴別名

「神光」為古代針灸文獻記載之經穴別稱,主要與膽經募穴相關。

  1. 膽募之別稱

    • 《千金要方》載:「吐嘔宿汁吞酸,灸神光,一名膽募,百壯。」此處「神光」即指膽之募穴。
    • 據《針灸甲乙經》考證,膽募為「日月穴」(位於胸部,乳頭直下第七肋間隙),故後世如《類經圖翼》等將「神光」列為日月穴之別名。
    • 另《針灸聚英》則將「神光」與「膽募」歸為輒筋穴(膽經穴位,淵腋穴前1寸)之別稱,此說與前文差異,反映古代文獻對穴位別名的分歧。
  2. 臨床應用

    • 日月穴為膽腑之氣結聚處,主治膽系疾病,如脅痛、嘔吐、黃疸等。灸療此穴可調理膽氣,改善消化功能。

二、精神活動之指代

「神光」亦用以形容人體精神意識的狀態,與「神」的概念相通。

  • 《素問·本病論》言:「神既失守,神光不聚。」意指當人體正氣虛衰或情志過極時,精神失守而渙散,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、思維遲鈍,甚或意識障礙。
  • 中醫認為「神」為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,藏於五臟(尤以心為主),其盛衰可通過眼神、言語、動作等察知。「神光不聚」即反映臟腑功能失調,尤與心、肝、腎相關,如心脾兩虛或肝腎陰虧皆可致此。

三、視覺功能之表述

在眼科專著中,「神光」專指目睛視物之精華,為視覺功能的體現。

  • 《審視瑤函》闡釋:「神光者,謂目中自然能視之精華也。」又云其功能「辨析萬物,明察秋毫」,強調視覺的敏銳與清晰依賴「神光」的充盛。
  • 中醫眼科理論中,目與五臟密切相關:
    • 肝開竅於目:肝血充足則神光充沛,視物清明;若肝陰不足或肝火上炎,可致目澀、視物昏矇。
    • 腎精上注:腎藏精,精生髓,髓海充盈則目睛得養。腎虛者常見視力減退、眼前黑花。
    • 心主神明:心神安定則視覺協調,若心火亢盛或心血虧虛,可出現目赤、視物模糊等症。

四、理論延伸

「神光」一詞的多義性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:

  • 從經穴角度,反映經絡與臟腑的聯繫;
  • 從精神與視覺角度,則彰顯「神」對生命活動的統攝作用。三者雖表述層面不同,然皆以「氣血陰陽平衡」為基礎,凸顯中醫理論中「神」與「形」的不可分割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