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昏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昏

病證名,首見於《傷寒明理論》,指神志昏迷不清,甚或不省人事之證候。此證屬中醫「閉脫」範疇,多因邪擾神明,或正氣耗散,神機失用所致,為急重症候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邪閉心竅

    • 熱陷心包:溫病熱邪內陷,灼津成痰,痰熱蒙蔽心包,症見高熱神昏、譫語躁擾,舌絳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痰濁蒙心:濕濁痰飲內蘊,上蒙清竅,症見神昏嗜睡、喉中痰鳴,苔白膩,脈沉滑。
    • 瘀阻腦絡:頭部外傷或久病瘀血內停,阻滯神明,症見神昏譫妄、面唇青紫,舌暗瘀斑,脈澀。
  2. 正虛神散

    • 亡陰脫陽:大病久病耗傷氣陰,陰竭陽脫,症見神昏目合、汗出肢冷,脈微欲絕。

辨證分型

  • 閉證:屬實證,分陽閉(熱閉)、陰閉(寒閉)。
    • 陽閉:面赤氣粗,身熱躁動,舌紅苔黃,脈數。
    • 陰閉:面白唇青,靜臥不煩,苔白膩,脈沉緩。
  • 脫證:屬虛證,分亡陰、亡陽。
    • 亡陰:身熱肢溫,汗多黏手,舌紅乾燥,脈細數無力。
    • 亡陽:肢厥冷汗,氣息微弱,舌淡潤,脈微細。

相關古籍論述

  • 《傷寒論》稱「譫語」「鄭聲」,辨陽明腑實或心氣渙散。
  • 《溫病條辨》述熱入營血,「邪入心包,神昏舌短」,主以清宮湯、安宮牛黃丸。
  • 《醫林改錯》提出瘀血致昏,用通竅活血湯。

此證須與「厥證」「癲狂」鑑別,臨床需詳察病因,結合四診,以定攻補之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