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門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門脈

神門脈為中醫診脈重要部位之一,屬「三部九候遍診法」中手少陰心經之動脈。其位置在掌後銳骨(尺骨莖突)端凹陷處,即手腕橫紋尺側端,肌腱內側之動脈搏動點。此處為心經原穴「神門穴」所在,故名「神門脈」,專候心氣盛衰。

經絡與生理意義

神門脈屬手少陰心經,《靈樞·經脈》載心經「起於心中,出屬心系,下膈絡小腸」,其氣血輸注於神門。心主血脈、藏神,故神門脈不僅反映心血運行狀況,亦與心神功能密切相關。脈象平和則提示心氣充足、血脈調暢;若神門脈異常,多與心悸、失眠、怔忡等心神不寧之證相關。

診斷價值
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指出:「神門絕,死不治。」王冰注釋強調此為「心脈」之絕候,提示心氣衰竭之危象。臨床上,神門脈診察要點包括:

  1. 脈位深淺:浮取不顯可能為心陽虛衰;沉取細弱多屬心血不足。
  2. 脈動力度:搏動微弱常見於心氣虛證;躁疾有力或見於心火亢盛。
  3. 脈律變化:結代脈(間歇不勻)多因心氣瘀阻或陰陽兩虛。

與現代醫學關聯

神門脈對應解剖位置為尺動脈末梢分支,其搏動狀態間接反映外周循環及自主神經調節功能。中醫認為,神門脈異常可早於現代醫學心電圖變化,尤適用於功能性心系疾病(如神經官能症)的辨證。

經典應用

古代醫家重視神門脈與預後的關係,如《脈經》提及神門脈沉細久病難癒,而猝然無脈則為心氣暴脫。針灸治療中,神門穴亦常用於寧心安神,佐證其雙重診療意義。

神門脈作為心經獨特候診點,體現中醫「以脈察臟」的整體觀,為心系疾病辨證之關鍵依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