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農,亦稱炎帝農皇,姓,名,乃上古傳說中之聖王,位列「三皇」之一(與燧人、伏羲並稱)。據傳其為原始農業社會之領袖,在位百二十年,不僅教民稼穡,更開創醫藥之先河,被尊為中醫藥學始祖

神農與醫藥之淵源
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載:「神農嘗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」此傳說揭示神農以身試藥,辨別草木性味、毒性及療效,奠定中藥學之基礎。後世將藥物的發現與應用歸功於神農,並以「神農嘗百草」象徵中醫藥學之起源。

《神農本草經》之地位

為彰顯神農對醫藥之貢獻,中國現存最早之藥物學專著命名為《神農本草經》(成書於東漢,託名神農所著)。該書系統分類藥物,提出「三品分類法」:

  • 上品:無毒,主養命,可久服(如人參、茯苓)。
  • 中品:部分有毒,主養性,需斟酌使用(如當歸、麻黃)。
  • 下品:多毒,主治病,不可久服(如附子、大黃)。

此書亦載藥性理論(四氣五味、升降浮沉)及配伍原則(七情和合),為後世本草學之圭臬。

神農對中醫理論之影響

  1. 藥食同源觀念:神農兼掌農業與醫藥,反映「醫食同源」思想,如《黃帝內經》所言「五穀為養,五果為助」,皆承襲此理念。
  2. 辨證用藥基礎:嘗百草之實踐,強化了中藥「性味歸經」理論,後世據此發展出「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」等治療原則。
  3. 針灸與農具關聯:傳說神農時代以「砭石」為工具,後演變為針灸療法,或與農具形制相關。

文化象徵與傳承

神農形象融合農神與醫神特質,反映古代「以農立國,以醫護生」之思想。歷代醫家尊其為「藥王」,民間建廟祭祀(如山西神農廟),而「神農祭」更成為中醫文化重要儀典。其精神亦體現於「醫者仁心」——不畏艱險,親身驗證,方得真知。

神農之傳說雖屬遠古,然其對中醫藥學之啟迪,至今仍深刻影響理論與臨床實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