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鼻穿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鼻穿,為經外穴之別名,見載於《針灸經外奇穴治療訣》。此穴亦稱「穿鼻」,屬頭面部奇穴範疇,其定位與主治功能,可從中醫經絡理論與臨床應用進一步闡釋。
定位與取穴
鼻穿穴位於鼻部,具體位置依古籍記載略有差異。一說在鼻樑兩側,近鼻翼根部凹陷處;另說則指鼻中隔下方與上唇交界之淺凹。臨床取穴時,常以鼻翼外緣直下與人中溝延線之交點為參考,或配合局部壓痛點定位。
經絡聯繫
雖為經外奇穴,然鼻穿穴與手足陽明經關係密切。鼻為肺竅,而陽明經多氣多血,循行過鼻旁(如手陽明大腸經「上挾鼻孔」、足陽明胃經「起於鼻之交頞中」)。此穴之作用,可視為調和陽明氣血、疏通局部經絡之樞紐。
主治功能
- 鼻疾:主治鼻塞、鼻衄(鼻出血)、鼻淵(鼻竇炎)等鼻部疾患,具宣通鼻竅、清泄肺熱之效。
- 面口病症:可緩解面癱、口眼喎斜,尤其針對鼻唇溝周邊肌肉失調,能疏風活絡。
- 神志異常:古法記載,此穴配人中、百會等穴,可輔治癲狂、中風閉證,取其開竅醒神之功。
刺灸方法
傳統針法多採斜刺或平刺,進針約0.2~0.3寸,以局部酸脹為度。灸法則少用,若施灸宜以溫和灸為主,避免灼傷面部皮膚。
學理探討
鼻穿穴之效,建基於中醫「近部取穴」原則,結合「陽明主面」之理論。其刺激可調節督脈與陽明經氣,促進氣血上榮於鼻面,改善局部循環。現代研究亦指出,針刺此穴可能通過三叉神經分支反射,調節鼻腔黏膜血管舒縮功能。
此穴雖非十四經腧穴,然在歷代針灸醫家經驗中,作為輔穴應用,於鼻面疾患治療體系中佔一席之地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