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授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授穴

經絡歸屬
神授為經外奇穴,屬手陽明大腸經區域,位於陽溪穴上方約一手跨(以患者拇指與食指張開之跨度為準)處。此穴名源自其主治功能與取穴方法,強調「神所授與」之意,反映古人對穴位功效的直觀認知。

定位與取穴法

  1. 標準定位
    先定位陽溪穴(腕背橫紋橈側,拇指上翹時兩筋凹陷處),神授穴即陽溪穴直上一手跨(約同身寸3寸)之骨罅(骨骼間隙)處。
  2. 臨床取穴
    依《經穴匯解》記載,需以患者自身手跨丈量,強調個體差異,符合中醫「同身寸」原則。

主治與應用

  • 牙痛
    神授穴為古代灸療牙痛之經驗效穴,文獻記載灸二七壯(14壯),透過手陽明大腸經「上頰貫齒」的循行,調節經氣以緩解齒齦腫痛。
  • 經絡調理
    手陽明經多氣多血,刺激此穴可疏通氣血,改善局部瘀滯,間接影響頭面五官疾患。

操作技法

  • 灸法:傳統以艾炷直接灸或隔薑灸為主,壯數依病情增減。
  • 針刺:現代臨床偶用針刺,深約0.3-0.5寸,得氣後留針,適用於急性牙齦腫痛。

理論背景

  1. 經絡學說
    手陽明經循行「入下齒中」,神授穴雖為奇穴,但其位置鄰近陽溪,協同發揮清熱瀉火之效。
  2. 全息理論
    穴位所在處對應人體頭面部反射區,符合「遠端取穴」治療原則。

文獻考據
《經穴匯解》載其療效,屬日本江戶時期漢方醫家考證之作,反映中日古代醫家對經外奇穴的共識。此穴亦體現「以痛為腧」的取穴思想,結合患者自身體表標誌定位,具臨床實用性。

現代探討
當代中醫較少單用此穴,多與合谷、下關等穴配伍,增強鎮痛效果。其機制或與刺激神經末梢,調節三叉神經痛覺傳導有關,然具體研究尚待進一步驗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