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神臟探微——中醫五臟藏神理論闡釋
神臟之名義
「神臟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三部九候論》:「故神臟五,形臟四。」唐代王冰註解明確指出,神臟即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五臟,其特殊性在於能藏攝人體精神活動,所謂「肝藏魂,心藏神,脾藏意,肺藏魄,腎藏志」。此理論將五臟的生理功能與情志、意識緊密聯繫,形成中醫獨特的「五神臟」體系。
五臟與五神之對應關係
-
肝藏魂
- 「魂」為隨神往來的精神活動,主司謀慮、夢幻。《靈樞·本神》言:「隨神往來者謂之魂。」肝氣疏泄有度,則魂安而夜寐得寧;若肝血不足或肝陽上亢,易現多夢、夢遊、驚駭等魂不守舍之症。
-
心藏神
- 「神」為生命活動的最高統御,涵蓋意識、思維。《黃帝內經》稱「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」。心血充盈則神志清明;若心火亢盛或痰迷心竅,可致煩躁、譫語,甚則神昏。
-
脾藏意
- 「意」指記憶、思慮的持續能力。《類經》註:「意者,思憶往事也。」脾氣健運則意念專注;脾虛濕困時,常見健忘、思維遲鈍,或過度思慮傷脾之證。
-
肺藏魄
- 「魄」為與生俱來的本能感知與動作,如呼吸、啼哭。《靈樞·本神》云:「並精而出入者謂之魄。」肺氣宣降協調,則魄力充沛;肺氣虛弱可致感覺遲鈍、動作僵滯。
-
腎藏志
- 「志」指志向與意志的潛藏能力,《針灸甲乙經》謂:「意之所存謂之志。」腎精充足則志堅骨強;若腎精虧虛,常見意志消沉、恐懼畏縮,或小兒發育遲緩。
神臟理論的臨床意義
中醫診治情志疾病時,常從神臟入手。例如:
- 失眠多夢:多責之肝不藏魂、心不守神,治以養肝血、清心火。
- 健忘恍惚:多因脾意不藏、腎志不固,宜補脾益腎。
此體系體現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,將生理與心理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。
與形臟之區別
《內經》另提「形臟四」,指胃、大腸、小腸、膀胱等傳化之腑,主司物質輸瀉,與神臟共同構成「五神四形」的人體功能架構,彰顯中醫對生命層次的多維認知。
學術淵源與發展
神臟理論源自《內經》,後世醫家如張介賓於《類經》中深化詮釋,明代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亦結合藥物歸經,闡明安神藥物多入心、肝、腎經的機理,進一步豐富其應用內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