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鼓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鼓
蟲鼓為中醫病證名,屬鼓脹之一類,因蟲積內阻、氣機壅滯所致。其特徵為腹脹如鼓,伴隨蟲積特有之症候,臨床多見於寄生蟲感染或腸道蟲積日久不化者。
病因病機
蟲鼓之成因,主要與寄生蟲(如蛔蟲、絛蟲、鉤蟲等)侵襲人體有關。蟲體寄生腸道,阻礙氣機運行,導致水濕停聚,氣血瘀滯,久而形成鼓脹。此外,脾胃虛弱、運化失司,亦易使蟲邪乘虛而入,加重蟲積與脹滿之症。
臨床表現
依《石室秘錄》所述,蟲鼓之症可見:
- 腹脹痛:小腹隱痛或絞痛,脹滿如鼓,但四肢浮腫較輕微。
- 面色異常:面部泛紅,並現斑點如蟲蝕之狀,此為蟲毒上熏之象。
- 眼徵辨別:與水腫不同,蟲鼓患者眼下無臥蠶狀浮腫(即無腎虛水泛之徵)。
- 其他伴隨症狀:或見食慾異常(嗜食異物)、磨牙、消瘦、大便可見蟲體等。
鑑別診斷
蟲鼓需與其他鼓脹證型區分:
- 水鼓:以全身水腫、腹水為主,眼下臥蠶浮腫明顯,多因脾腎陽虛、水濕泛溢。
- 氣鼓:腹脹叩之如鼓,但無蟲積之痛,多因情志不舒、肝氣鬱結所致。
- 血鼓:腹脹堅滿,青筋暴露,面色黧黑,屬瘀血內停之證。
治療原則
中醫治蟲鼓,首重殺蟲驅邪,兼以行氣消脹、健脾化濕。常用方劑如:
- 化蟲丸(《醫方集解》):以鶴虱、苦楝根皮等驅蟲藥為主,配檳榔、使君子下氣導滯。
- 烏梅丸(《傷寒論》):適用於寒熱錯雜之蟲積,兼調肝脾。
- 木香檳榔丸(《儒門事親》):行氣通腑,輔以驅蟲。
外用可配合敷臍法,如以艾葉、花椒等溫通藥末敷貼,助氣機暢通。
古籍考據
《石室秘錄》明確指出蟲鼓「面色紅而帶點如蟲蝕之象」,強調蟲毒上擾之特徵;《醫宗金鑒》亦載蟲積腹脹「痛有休作,吐涎沫」,進一步區分蟲證之動態變化。
蟲鼓之辨證,須結合四診,尤重問診與望診(如舌苔膩、面斑等),方能與他證鑑別,對證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