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神志不定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神志不定

證名,屬神志異常症之一,首見於《千金翼方》卷十六。此證多因心氣不足,導致心神失養,難以安定,臨床表現為驚悸恐怖、恍惚健忘等症狀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「心主神明」,心氣虛弱則神無所依,易致神志不寧。此外,思慮過度、勞傷心脾,或久病體虛,亦可能耗損心氣,進一步加重神志不定的症狀。

臨床表現

  1. 驚悸恐怖:無故自覺恐懼,易受驚嚇,心神不寧。
  2. 恍惚健忘:注意力難以集中,記憶力減退,思維散亂。
  3. 睡眠不安:或伴有多夢易醒,眠淺不實。

治療原則

安神定志為主,輔以補益心氣。常用方劑包括:

  1. 定志丸(《千金要方》):人參、茯苓、遠志、石菖蒲等,適用於心氣不足所致的神志不寧。
  2. 寧志膏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酸棗仁、人參、辰砂等,養心安神,改善恍惚驚悸。
  3. 《千金》鎮心圓:含茯神、遠志、龍齒等,鎮驚安神,適用於神志不定兼見煩躁者。

其他相關理論

《靈樞·本神》提到:「心藏脈,脈舍神」,強調心氣充足則神志安定。若心氣虛衰,可影響肝膽,導致膽怯易驚,故治療時亦可兼顧疏肝理氣,如加入柴胡、香附等藥。

此證與現代醫學的焦慮、神經衰弱等病症有相似之處,但中醫治療著重於調理氣血陰陽,使心神得養,恢復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