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沈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沈唇

沈唇為中醫病名,屬唇部腫瘤或異常腫脹之病證。「沈」為古體字,通「沉」,意指病邪深積、纏綿難癒之態。此症首載於宋代《聖濟總錄》卷一百十六,列於「唇口諸病」門,與「繭唇」「緊唇」等症並論,皆屬唇部氣血壅滯或外邪蘊結所致。

病因病機

中醫認為,沈唇之發病多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脾胃積熱:足陽明胃經環口絡唇,若過食辛辣厚味,脾胃積熱上攻,燻灼唇部,致氣血瘀阻,腫硬不消。
  2. 風邪外襲:六淫之中,風邪善行數變,若兼夾寒、熱之邪客於唇周,經絡受阻,可發為腫痛。
  3. 情志鬱結:肝氣不舒,久則化火,循經上擾唇口,氣滯血瘀而成腫塊。
  4. 正氣虛弱:素體氣血不足,或久病耗傷,衛外不固,邪毒乘虛凝滯於唇。

臨床表現

沈唇以唇部腫脹、硬結為主要特徵,或伴隨以下症狀:

  • 唇色暗紅或紫滯,觸之堅硬如繭。
  • 局部灼熱疼痛,甚則潰爛流滋。
  • 病程纏綿,反覆難癒,與「繭唇」(唇癌類病症)有相似之處,然沈唇未必皆屬惡疾。

典籍考證與鑑別

《聖濟總錄》未詳述沈唇具體方藥,然其病機與「緊唇」(唇口緊急腫痛)、「繭唇」(唇部結塊如蠶繭)相關,治法可互參。明代《外科正宗》進一步指出,唇部腫硬若「初如豆粒,漸大若蠶繭」,當辨虛實,實者多屬胃火,虛者常因脾陰虧耗。

治療原則

歷代醫家主張分型論治:

  • 清熱解毒:適用於脾胃熱盛者,方用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加減,或外敷黃連膏
  • 疏風活血:風邪客絡者,選用升麻胃風湯(《醫宗金鑑》)配合活血散結之品。
  • 養陰散結:若陰虛血瘀,可投沙參麥冬湯桃紅四物湯滋陰化瘀。

外治與針灸

  • 古法以砭刺瀉惡血,或艾灸局部以溫通經絡。
  • 針灸取穴以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合谷(面口合谷收)為主,配血海調血,內庭瀉胃火。

沈唇一症,雖古籍記載簡略,然結合中醫理論,其辨證核心在於「通調氣血,祛邪扶正」,後世醫家臨證時,多參酌唇部色澤、腫勢及全身脈症,靈活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