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齒
蟲齒,又稱齲齒,最早見於《肘後方》,為中醫古籍所載之齒科疾患。其名取義於蛀蝕牙體之狀,猶如蟲蟻啃食,故稱「蟲齒」。此症多因口腔不潔,或飲食失節,致穢濁滯留齒間,久而腐蝕牙體,形成蛀孔。
中醫理論中,蟲齒與臟腑功能密切相關。齒為骨之餘,而腎主骨,故腎氣虛衰者,齒失所養,易為蛀蝕。此外,脾胃濕熱上蒸,或胃火熾盛,亦可能燻灼齒齦,使牙體脆弱,穢濁乘虛而入,形成蟲齒。
古籍中對蟲齒之描述,多強調其漸進性損害。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齒齲者,由飲食餘滓,腐臭氣積,致齒根有孔,蟲生其間。」指出蟲齒成因與食物殘渣腐敗相關,並以「蟲生」比喻蛀蝕過程。然此「蟲」非實指,乃中醫取象比類之說,用以形容蛀齒之病理變化。
治療上,傳統中醫主張內外兼調。內治多以清胃瀉火、滋腎固齒為法,如以清胃散、玉女煎等方清解胃熱;六味地黃丸等補益腎陰,以固齒本。外治則常用殺蟲止痛之藥,如《千金方》載以雄黃、皁礬等研末塗齒,或含漱藁本、細辛等藥煎湯,以祛腐潔齒。
蟲齒之預防,古籍強調「晨昏叩齒」「食後漱津」,以保持口腔清潔,流通氣血。此類養生之法,亦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之理念,注重日常調攝,防患於未然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