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沈金鰲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金鰲(1717-1776年)
生平與學術背景
沈金鰲,字芊綠,號汲門、再平,晚年自稱尊生老人,江蘇無錫人士。生於清康熙五十六年(1717年),卒於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。其早年專攻儒學,博覽群書,於經史子集、詩詞歌賦無不涉獵,尤精於《尚書》,曾著《尚書隨筆》傳世。然科舉之路不順,屢試不第,遂轉而專研醫道。
沈氏治醫,首重經典,深研《黃帝內經》、《難經》及張仲景《傷寒雜病論》,並系統梳理歷代醫家學說。其學術特點在於能融會貫通各家之長,尤擅將理論與臨床相結合,形成獨特的學術體系。
醫學成就與著作
沈金鰲畢生勤於著述,其代表作《沈氏尊生書》匯集七種醫著,內容涵蓋脈學、雜病、傷寒、婦科、兒科及藥物學等多個領域,體系完整,論述精當:
- 《脈象統類》:系統歸納二十八脈,釐清脈象特徵與主病關係,強調脈診須與四診合參。
- 《諸脈主病詩》:以詩歌形式闡述脈象主病,便於記誦,體現其"醫文互通"的學術思想。
- 《雜病源流犀燭》:全書三十卷,為沈氏代表作。以"源流"為綱,詳析各科雜病之病因病機、證候變化及治療大法,尤重氣血痰鬱理論,對後世雜病治療影響深遠。
- 《傷寒論綱目》:以綱目體例重新編次仲景原文,輔以歷代註解及個人心得,突出六經辨證體系。
- 《婦科玉尺》:專論婦人經、帶、胎、產諸疾,重視衝任二脈與肝腎關係,處方用藥注重調和氣血。
- 《幼科釋迷》:針對小兒生理病理特點,提出"稚陰稚陽"理論,強調調理脾胃為要。
- 《要藥分劑》:按藥物功效分類,詳述四百餘種常用中藥之性味歸經、配伍宜忌,體現其重視藥性理論的學術特點。
學術特色與影響
沈金鰲醫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:
- 重視經典與臨床結合:主張"以經解經",但反對泥古不化,強調臨證變通。其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即體現了對古典理論的創造性發展。
- 強調氣血痰鬱辨治:認為雜病多由氣滯、血瘀、痰凝、鬱結所致,治療上注重理氣、活血、化痰、解鬱諸法的綜合運用。
- 診法上四診並重:雖精於脈學,但反對單憑脈診斷病,主張望聞問切四診合參,體現了全面診察的學術思想。
- 用藥講究配伍:在《要藥分劑》中詳細論述藥物七情合和與君臣佐使原則,體現了其嚴謹的處方用藥風格。
沈氏著作在清代醫林中享有盛譽,《沈氏尊生書》多次刊刻,流傳甚廣,對後世中醫雜病學、診斷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。其學術觀點至今仍為中醫臨床與研究的重要參考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