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醫家<沈自南>的簡介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沈自南,字留候,清代江蘇吳江縣人,為中醫藥學史上重要的醫家之一。其著作《飲食篇》系統性地將日常飲食分為饔膳、羹豉、粉饎、炰膾四大類,不僅反映古代飲食文化的細緻分類,更體現中醫「藥食同源」的核心思想。
飲食分類與中醫理論
- 饔膳
指主食類,如米、麥等穀物。中醫認為五穀為養,是氣血生化之源,符合《黃帝內經》「五穀為養」的原則,強調穀物對脾胃的滋養作用。 - 羹豉
泛指湯羹與發酵豆製品(如豆豉)。此類食物質地柔潤,易於消化,適合陰虛或脾胃虛弱者。豆豉更因發酵過程具有輕微解表作用,可輔助治療外感初期症狀。 - 粉饎
包括米粉、麵粉等加工食品。中醫重視食物的精細化處理,認為此類食物能減輕脾胃負擔,尤其適合病後調養或小兒消化功能未全者。 - 炰膾
指燒烤、膾製(生食或醃製)的肉類。此類食物雖能補益精血,但中醫強調「肥甘厚味」易生濕熱,需搭配辛香調料(如薑、蔥)以助運化,符合「辛開苦降」的調理原則。
學術貢獻
沈自南的飲食分類法,不僅延續《本草綱目》等經典對食物性味歸經的探討,更進一步結合臨床實用性,體現中醫「辨證施食」的特色。其理論對後世食療學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,尤其在慢性病調養與體質調整方面,提供具體的飲食指導框架。
此外,清代溫病學派興起,飲食調護被視為防治溫病的重要環節,沈自南的著作恰反映此時代背景,顯示醫家對日常飲食與疾病關聯的深刻認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