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審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審機
審機為中醫眼科金針撥內障八法之一,首載於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卷二,意指術前對患者病情的細察與準備,為施術成敗之關鍵。此步驟強調醫者須透過細膩的觀察與手法,掌握眼部氣血運行、病灶位置及患者體質狀態,以達「因機而治」的境界。
操作要旨
- 患者準備:
術前以清水潔眼,令患者正坐,頭項靠穩,保持心神安定,避免氣血擾動。 -
醫者手法:
- 定睛:以左手大指、食指分開眼瞼,並輕捺白睛(鞏膜),固定眼球。
- 執針:右手大指、食指、中指緊握金針,保持針體挺直,無名指微抵眼眶,藉此調節施力深淺。
- 察形觀勢:
- 動察輪:透過無名指輕觸眼眶,感知眼球轉動時五輪(肉、血、氣、風、水輪)之氣機變化。
- 靜觀廓:於靜止時審視眼廓形態,判斷內障翳膜位置及經絡虛實,如肝腎不足者多見瞳神散大,氣滯血瘀則見睛膜色黯。
理論基礎
- 五輪學說:審機需結合「五輪八廓」理論,辨別病位與臟腑關聯。例如,內障多責之肝腎,若水輪(瞳神)混濁,反映腎精虧虛;風輪(黑睛)翳障,則與肝風上擾相關。
- 氣血辨證:白睛血絡分布可察氣血盛衰,若絡脈迂曲紫滯,提示血瘀;若色淡細弱,多屬氣虛。
- 針道合一:金針操作講究「輕、緩、穩」,審機階段即需預判進針角度與力度,如《目經大成》云:「審機不明,下針必謬。」
古籍延伸
《銀海精微》提及:「內障之因,虛實夾雜,審機當先辨濁清。」意指術前需區分翳膜屬痰濕凝滯(濁)或陰虛火炎(清),以定撥障手法。而《張氏醫通》更強調「審機候氣」,透過患者呼吸節律調整施術時機,契合「天人相應」之理。
此術雖為外治法,然蘊含中醫「望、聞、問、切」四診精髓,體現「治外必本於內」的整體觀,亦為後世針灸與外科手術提供「先審後行」的臨床範式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