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病(中醫名詞詳解)
概念與病因
蟲病在中醫學中指由寄生蟲引起的各種疾患,其形成機理與現代醫學的寄生蟲病概念有相通之處,但中醫理論更強調內環境失衡與蟲病發生的關係。明代張景岳於《景嶽全書·雜證謨》中指出:「或由濕熱,或由生冷,或由肥甘,或由滯膩,皆可生蟲,非獨濕熱已也。」說明蟲病成因多元,不僅限於濕熱環境。
病理機制
中醫認為蟲病的形成與脾胃功能失調密切相關:
- 飲食不節:過食生冷、肥甘厚味損傷脾胃,運化失常而生濕熱
- 正氣不足:臟腑虛弱,特別是脾虛濕盛時,蟲易滋生
- 特殊食癖:異常飲食習慣如嗜食生米、茶葉等可能誘發蟲病
臨床表現
清代李用粹在《證治匯補·蟲病章》中詳細描述蟲病特徵:
- 面部特徵:眼眶鼻下青色,面色痿黃,或生白斑、赤絲
- 口唇變化:唇瘡如粟米,或紅腫疼痛
- 消化症狀:飲食減少卻反見異常食慾(嗜異癖),腸鳴腹痛
- 全身症狀:肌肉消瘦,睡臥不安,目無神采
- 嚴重表現:寒熱往來,腹部脹大見青筋暴露
特殊表現包括對特定物質的異常渴求,如「好食茶葉、生米、草紙怪異之物」,此為中醫診斷蟲病的重要參考。
分類與相關病證
中醫蟲病分類豐富,主要包括:
- 九蟲病:古代醫籍記載的多種寄生蟲總稱
- 狐惑病:類似現代白塞氏症候群,與蟲毒有關
- 寸白蟲:指絛蟲感染
- 蛔厥:蛔蟲引起的急性腹痛症狀
診斷要點
中醫診斷蟲病注重四診合參:
- 望診:察面色、唇色、眼周色澤及皮膚斑點
- 聞診:注意口氣異味及排泄物氣味
- 問診:詳細詢問飲食習慣、腹痛特點及睡眠狀況
- 切診:脈象多見弦滑或沉細,腹診可及條索狀物
治療方法
傳統中醫治療蟲病以驅蟲為主,兼顧調理脾胃:
- 常用方劑:
- 化蟲丸:針對多種腸道寄生蟲
- 追蟲丸:用於蟲積腹痛較甚者
- 遇仙丹:治療頑固蟲積
- 配伍原則:
- 驅蟲藥配伍瀉下藥以助排蟲
- 兼顧清熱化濕或溫中健脾
- 後期注重調理脾胃功能
預防與調護
中醫強調「治未病」思想,預防蟲病需注意:
- 飲食衛生:避免生食,注意食物清潔
- 脾胃調養:節制飲食,不過食肥甘厚味
- 生活習慣:保持環境清潔,避免濕熱環境
蟲病理論體現中醫對寄生蟲疾病的獨特認識體系,將蟲視為致病因素同時,更重視人體內環境的平衡狀態,治療上不僅驅蟲,更強調整體調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