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審穴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審穴
審穴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術語,意指施針前對穴位的細緻考察與辨別。《席弘賦》云:「凡欲行針須審穴。」強調針刺之先,必先明辨穴位所在,方能精準施術。《刺灸心法要訣》亦載:「凡下針……切勿太忙,須細審經絡、穴所在何部分,不可輕施其針,失於經絡、穴所也。」此論進一步闡明,審穴不僅關乎穴位定位,更需結合經絡循行,以確保針刺之效。
審穴之內涵
- 定位精準
審穴首重穴位之解剖位置。中醫典籍載有「同身寸」等度量法,如「一寸」約為患者拇指指節橫紋之寬度,或中指屈曲時第二指節之長度。然穴位非固定之點,須依個體體態、肌肉豐薄調整,故《針灸大成》強調「取穴之法,必先審其人之肥瘦長短」,以動態辨位。 - 經絡辨證
穴位為經氣輸注之所,審穴需明其歸經。如足三里屬足陽明胃經,具調和脾胃之效;內關屬手厥陰心包經,主寬胸理氣。針前須辨病屬何經,再選相應之穴,方符「經絡所過,主治所及」之理。 - 氣血盛衰察驗
古醫家認為,穴位狀態可反映氣血變化。《靈樞·九針十二原》提及「察其氣之已下與常存」,意指審穴時可透過觸診,感知穴位處有無壓痛、結節或溫度差異,以判斷氣血虛實。如虛證者穴位多凹陷鬆軟,實證者則顯緊繃或腫脹。 - 天人相應之考量
中醫重視時空對穴位的影響。《子午流注》學說主張,經氣隨時辰流注於不同經絡,故審穴須配合時令、晝夜,如寅時氣注肺經,此時審太淵等穴,其反應尤為顯著。
審穴之臨床意義
審穴為針灸療效之基石。明代楊繼洲於《針灸大成》中批評「不審經絡穴道,動手便錯」,足見其關鍵性。精確審穴能避免誤刺非穴(如血管、神經密集處),並提升得氣率。如《標幽賦》所言「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」,意指取穴時需參照周邊標誌,反覆驗證,確保無誤。
古籍論述之延伸
除前述文獻,《黃帝內經》亦多處提及審穴之要。如《素問·氣穴論》詳載穴位之數與特性,強調「知其處,知其應」;《靈樞·本輸》則論述五輸穴之審查方法,指出井、滎、輸、經、合各穴之氣機特性不同,審穴時需區別其功能層次。
綜言之,審穴乃融合解剖、經絡、氣血辨證之綜合技藝,為針灸施術者不可或缺之基本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