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瀋唇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瀋唇(繭唇、緊唇)

瀋唇為中醫病名,指唇部生瘡、微腫濕爛,且病程纏綿難癒之證。此症特徵為唇部出現滲出性濕瘡,局部或見結痂、脫屑,嚴重者可致唇部皮膚增厚如繭,故又稱「繭唇」或「緊唇」。

病因病機

本病之成因,主要與脾胃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有關:

  1. 脾胃積熱
    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》指出:「脾胃有熱,氣發於唇,則唇生疙。」脾胃開竅於口,其華在唇。若過食辛辣厚味,或情志鬱結化火,導致脾胃積熱上攻,燻灼唇部肌膚,則發為瘡瘍。
  2. 外邪搏結
    熱鬱於唇後,復感風、寒、濕等外邪,邪氣與內熱相搏,纏滯局部,致使氣血壅塞,濕濁蘊結,因而出現腫脹、糜爛、滲液等濕瘡表現。《聖濟總錄·卷一一八》亦載此症,強調外邪與內熱交互為患之病機。
  3. 氣血不足
    若患者素體虛弱,或久病耗傷氣血,唇部失於濡養,抗邪無力,則瘡面難以收斂,病程遷延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初期:唇部微紅腫脹,表面生有小疙或水皰,破潰後滲出黃色液體,局部灼熱癢痛。
  • 中期:濕爛範圍擴大,滲液增多,結黃痂或血痂,周邊皮膚可能呈現暗紅色。
  • 後期:若久治不癒,唇部肌膚粗糙增厚,色澤暗沉,狀如蠶繭,甚則裂紋縱橫,乾燥脫屑。

辨證分型

  1. 脾胃濕熱證

    • 唇部紅腫糜爛,滲液黏稠,口臭煩渴,小便短赤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  • 治宜清脾瀉熱、化濕解毒,方選瀉黃散清胃散加減。
  2. 風濕搏結證

    • 唇瘡時輕時重,遇風加劇,滲液清稀,伴瘙癢,舌苔薄白或膩,脈浮濡。
    • 治宜祛風除濕,方用消風散萆薢滲濕湯
  3. 血虛風燥證

    • 病程日久,唇部乾裂脫屑,痂皮反覆,面色無華,舌淡苔少,脈細弱。
    • 治宜養血潤燥,方選四物湯加減,配合當歸、生地黃等滋陰養血之品。

外治法

  1. 濕敷
    • 滲出明顯時,可用黃柏液苦參湯冷濕敷,以清熱燥濕。
  2. 藥膏外塗
    • 後期乾裂者,以紫歸油(紫草、當歸)或青黛散調麻油塗抹,潤膚生肌。

古籍記載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:「唇口面皴者,寒時觸冒風冷,冷折腠理,傷其皮膚,故令皴劈。」
  • 《外科正宗》論繭唇:「初起如豆,漸大若蠶繭,由脾胃積火結聚而成。」

瀋唇一症,雖病位在表,實與臟腑密切相關,臨床需辨明虛實寒熱,內外合治,方能奏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