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膀胱俱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膀胱俱虛

腎膀胱俱虛為中醫病證名,指腎與膀胱兩者氣虛或陰陽俱虛的病機狀態。由於腎與膀胱相表裡,腎氣虧損往往影響膀胱功能,導致臟腑俱虛之證。此概念最早見於《千金要方》卷十九,並通過脈象與臨床症狀進行辨證。

病因病機
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,司水液代謝;膀胱為州都之官,主貯存與排泄尿液。兩者經絡相通,腎氣充足則膀胱氣化正常。若腎氣虧虛,或陰陽失調,則膀胱功能受損,形成「腎膀胱俱虛」之證。常見病因包括:

  1. 先天稟賦不足:腎精虧虛,影響膀胱氣化。
  2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過勞導致腎氣虧損。
  3. 年老體衰:腎氣自然衰退,膀胱功能減弱。

臨床表現

根據《千金要方》記載,腎膀胱俱虛可從脈象與症狀進行辨識:

  • 右手尺中脈陰陽俱虛(足少陰腎經與足太陽膀胱經俱虛):
    • 症狀:心痛、肛門下墜或脫出(「篡反出」)、腹瀉(「洞洩」)、腎區與心區疼痛。
  • 左手尺中脈陰陽俱虛
    • 症狀:小便頻數或失禁(「小便利」)、心痛、背部寒冷感、小腹脹滿。

此外,臨床常見伴隨症狀包括腰膝酸軟、耳鳴、夜尿頻多、精神疲憊等腎虛表現,以及排尿無力、尿後餘瀝等膀胱氣化不利之象。

辨證分型

腎膀胱俱虛可進一步分為腎陽虛兼膀胱氣虛腎陰虛兼膀胱失潤兩類:

  1. 腎陽虛兼膀胱氣虛

    • 特點:畏寒肢冷、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、舌淡苔白、脈沉弱。
    • 病機:腎陽不足,膀胱氣化無力,水液代謝失常。
  2. 腎陰虛兼膀胱失潤

    • 特點: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、潮熱盜汗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。
    • 病機:腎陰虧虛,膀胱失於濡養,虛熱內擾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以補腎固本、調理膀胱為主,根據陰陽偏衰選擇相應方藥:

  • 腎陽虛者:宜溫補腎陽,常用方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,佐以益氣固脬之品。
  • 腎陰虛者:宜滋陰降火,常用方如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,兼顧清熱通淋。

針灸療法可選取腎俞、膀胱俞、關元、三陰交等穴位,以調補腎氣,促進膀胱功能恢復。

古籍參考

《千金要方》強調脈象與症狀的對應關係,指出腎膀胱俱虛可表現為陰陽脈俱弱,並伴隨心痛、二便異常等複雜症狀,反映臟腑虛損的整體性影響。此證候的辨識與治療,體現中醫「臟腑相關」與「經絡聯屬」的理論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