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痹
病名
腎痹屬中醫痹證之一,由骨痹日久不癒,復感外邪,內傳於腎所致。其特徵為腰脊屈曲難伸、下肢拘攣、腰痛及遺精等症狀,嚴重者甚至出現「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」的典型體態,即因筋骨萎縮變形,以致臀部代替腳跟行走,脊背彎曲如頭部低垂之狀。
病因病機
《素問·痹論》指出:「腎痹者,善脹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。」此因腎主骨,骨痹久病深入,邪氣內舍於腎,導致腎氣虧虛,筋骨失養。腎又為胃之關,關門不利則氣化失常,水濕停滯,故見腹脹;腎虛不能主骨,則腰脊屈伸不利,下肢攣急,甚則骨痿不用。
臨床表現
- 筋骨症狀:腰背僂曲難以伸直,下肢拘攣疼痛,足部蜷縮無法伸展,行動受限,嚴重者骨痿不能起立。
- 腎系症狀:腰痛隱隱,遺精滑泄,小便頻數或色澤異常(如混濁或深黃)。
- 氣滯症狀:腹部脹滿,因腎氣不化,影響脾胃運化所致。
治療原則
以補腎填精、祛濕通痹為主,輔以強筋壯骨。
常用方劑
- 遠志丸:益腎安神,通絡止痛,適用於腎虛兼心神不寧者。
- 防風丸:祛風除濕,舒筋活絡,用於痹證兼風濕阻絡。
- 白附子丸:溫陽散寒,化痰通痹,針對寒濕痹阻筋骨。
- 河車封髓丹:補腎益精,固攝下元,適用於腎虛遺精、骨痿無力。
- 家秘滋腎丸:滋陰降火,強健筋骨,用於腎陰不足、虛火內擾者。
相關概念
腎痹與骨痹密切相關,後者為痹證初期,邪在筋骨;若久病不癒,內傳於腎,則轉為腎痹。二者皆屬「五體痹」範疇,與肝腎虧虛、外邪侵襲有關。
古籍論述
- 《聖濟總錄》強調:「腎者胃之關,關門不利則胃氣不行,故善脹。」說明腎痹與脾胃氣機的相互影響。
- 《症因脈治》進一步補充:「腎痹即骨痹也,善脹,腰痛,遺精,足攀不能伸。」指出其症狀與腎虛精虧的關聯性。
腎痹的治療需結合體質辨證,注重補益肝腎與疏通經絡並行,以恢復筋骨功能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