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病(中醫範疇)

腎病為中醫臟腑病證之一,泛指腎臟功能失調所引發的諸多病症。其成因多端,或由外邪侵襲,或緣勞欲過度、久病耗傷腎中精氣所致。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主水液、主納氣,與骨骼、耳竅、二陰等密切相關,故腎病表現複雜,虛實寒熱皆可為患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外邪內侵:風寒濕熱等邪氣客於腎經,或循足少陰經脈內傳,阻滯氣機,發為腰痛、水腫等症。
  2. 內傷勞損:房勞過度、久病體虛,耗傷腎精,致腎陰虧虛或腎陽衰微。
  3. 他臟累及:如脾虛土不制水,水濕泛濫;或肝鬱化火,下劫腎陰,皆可誘發腎病。

臨床表現

依《內經》《脈經》等典籍所述,腎病可分虛實兩大類:

虛證

  • 腎陽虛:畏寒肢冷,腰膝酸軟,小便清長或夜尿頻多,男子陽痿滑精,女子宮寒不孕,舌淡苔白,脈沉遲。
  • 腎陰虛:五心煩熱,潮熱盜汗,咽乾口燥,眩暈耳鳴,腰脊痠痛,遺精早泄,舌紅少苔,脈細數。
  • 腎精不足:小兒發育遲緩,成人早衰、健忘、齒搖髮脫。

實證

  • 腎實熱:多因濕熱下注或相火妄動,見小便赤澀、淋濁疼痛,腰脊灼熱,煩躁易怒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  • 寒濕困腎:腰冷如冰,下肢浮腫,腹脹便溏,苔白膩,脈沉緊。

標本證候

  • 本病(本虛為主):如《本草綱目》所言,常見寒厥逆冷、骨痿腰痛、少腹滿急、二便失常等。
  • 標病(邪實或熱化):頭痛咽乾、脊股後側疼痛,或見發熱不惡寒等假熱之象。

治法方藥

中醫治腎病強調「辨證求因」,虛者補之,實者瀉之:

  1. 補腎填精:虛證宜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、枸杞子等,如六味地黃丸(陰虛)、右歸丸(陽虛)。
  2. 清熱利濕:實熱證選用知母、黃柏、車前子,方如知柏地黃丸。
  3. 溫陽化水:腎陽虛水泛者,投真武湯、濟生腎氣丸。
  4. 固攝腎氣:遺精滑泄者,用金鎖固精丸;喘促腎不納氣者,予人參蛤蚧散。

經絡與兼證

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病變(如足心熱痛、脊背冷痛)常反映腎病本質。若兼見他臟證候,如「水不涵木」之肝陽上亢,或「腎不納氣」之肺虛喘逆,需標本兼治。

腎病之辨證,須細察陰陽盛衰、水火偏頗,結合四診互參,方能切中病機。歷代醫家對腎病論述豐富,如《景岳全書》強調「腎為水火之宅」,治法尤重調和陰陽,此為臨證之要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