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蟲斑
病證名,指發於顏面的一種淺色斑塊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「顏面糠疹」。此症多因飲食不潔,蟲積內生,導致脾氣失運,蟲毒滯鬱於顏面肌膚而成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蟲斑的形成與腸道寄生蟲(如蛔蟲)密切相關。蟲積內阻,脾胃運化失常,氣血生化不足,肌膚失養,加之蟲毒上泛,鬱滯於面部,遂發為白斑。此症多見於兒童,因小兒脾胃虛弱,易受蟲積所擾。
臨床表現
蟲斑多呈現圓形或橢圓形,邊緣清晰,斑塊中央色淡白,表面覆有少量灰白色糠狀鱗屑,即「單純糠疹」。部分患者可能伴隨鞏膜藍斑,其形狀可呈三角形、圓形或半月形。此類表現可作為診斷蛔蟲病的參考依據之一。
中醫辨證
從中醫角度,蟲斑屬於「蟲積證」範疇,多與脾虛蟲擾有關。脾主運化,若脾氣虛弱,運化失職,則濕濁內停,蟲邪乘虛而入。蟲積日久,耗傷氣血,肌膚失於濡潤,故見白斑。此外,蟲毒上攻,亦可影響肝膽,導致鞏膜出現異常色斑。
相關理論
《諸病源候論》提及:「蛔蟲者,……其發動則腹中痛,發作腫聚,上下無常,或吐青黃赤白沫,或吐出蟲。」說明蟲積可引發多種症狀,而蟲斑即為外在表現之一。中醫亦認為,觀察面部色斑及鞏膜變化,可輔助判斷體內蟲積情況。
鑒別要點
蟲斑需與其他皮膚白斑病證相鑒別,如「白駁風」(白癜風)。白駁風多為邊界清晰、色澤純白之斑塊,表面光滑無鱗屑,且無蟲積相關症狀;而蟲斑則多伴隨脾胃失調及蟲積表現,斑色較淡,並有糠狀脫屑。
附註
蟲斑雖以蛔蟲病為常見病因,然其他寄生蟲感染或脾胃濕熱蘊結,亦可能導致類似表現,故臨床辨證需結合整體症狀及舌脈象綜合分析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