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藏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中醫名詞「腎藏志」詳解
「腎藏志」為中醫藏象學說中腎臟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,出自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:「五臟所藏……腎藏志。」此理論闡述腎與人的意志、記憶力及精神活動密切相關,其機理根源於腎精與腦髓的生理聯繫。
「志」的內涵
中醫所謂「志」,泛指人的意志力、專注力及長期記憶功能。《類經》註解:「志為意之所存,謂之志」,即指心識所向而能持久專注的能力。王冰於《黃帝內經素問注》中進一步解釋:「專意而不移者也」,強調腎氣充足者,意志堅定且思維連貫;反之則易見猶豫不決或記憶渙散。
腎與「志」的生理基礎
- 腎精化髓充腦
中醫認為「腦為髓之海」,而髓由腎精所化生。《靈樞·經脈》指出:「人始生,先成精,精成而腦髓生。」腎精充足則髓海得養,表現為精神飽滿、思維敏捷;若腎精虧虛(如年老、過勞耗損),髓海不足,則可出現健忘、注意力不集中,甚至「腦轉耳鳴」等症,此即《靈樞·海論》「髓海不足,則腦轉耳鳴,脛痠眩冒,目無所見,懈怠安臥」之描述。 - 腎與心神協調
「志」雖藏於腎,但需與心所主的「神」相互為用。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神生於精,志生於心」,心腎相交(水火既濟)方能維持正常的情志活動。若腎陰不足,心火偏亢,可致煩躁多夢;腎陽虛衰則心神失溫,常見意志消沉、畏懼退縮。
臨床表現與病理關聯
- 腎精充足:記憶力強、處事果斷、意志堅韌。
- 腎精虧虛:小兒發育遲緩、學習障礙;成人早衰健忘、優柔寡斷;老人認知功能衰退。此類證候常見於中醫「腎虛髓虧」或「心腎不交」之辨證,如六味地黃丸、孔聖枕中丹等方劑,即基於「補腎填髓以安志」的治法。
與現代醫學的參照
中醫「腎藏志」理論與現代醫學中腎上腺激素影響應激能力、下丘腦-垂體軸調節神經內分泌的功能部分相通,但中醫更強調「精-髓-腦」的整體性,而非單一器官作用。
綜言之,「腎藏志」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觀點,將意志活動歸因於腎精的盛衰,並為情志疾病的調理提供理論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