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常虛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名詞介紹
腎常虛,是小兒生理特點之一。出自《育嬰家秘》。腎屬水,人之陰精之所藏,但一水不勝二火(君火、相火),所以陽常有餘,陰常不足,腎常虛,筋骨難成乳必癯。腎虛之證在小兒常見有解顱、五遲、五軟、兔唇、先天性痴獃等,以及遺尿、腎瀉諸症。在治療上主張「有補無瀉」。此理論具有普遍意義,而不局限於小兒。
腎常虛,是指小兒由於腎精不足,導致筋骨、牙齒、頭髮等發育不良的一種生理現象。腎常虛的表現主要有:
- 筋骨發育不良,表現為四肢瘦弱、肌肉鬆弛、關節鬆動。
- 牙齒生長緩慢,牙齒稀疏、鬆動、易脫落。
- 頭髮稀疏、易脫落。
- 智力發育遲緩,學習能力差。
- 免疫力低下,容易生病。
腎常虛的治療,主要是通過補腎填精、健脾益氣、滋陰潤燥等方法來進行。常用的中藥有:熟地、山藥、枸杞子、杜仲、巴戟天、肉蓯蓉、菟絲子、金櫻子、覆盆子、女貞子、桑螵蛸等。
腎常虛的預防,主要是注意飲食調養,多吃富含蛋白質、維生素、礦物質的食物,如牛奶、雞蛋、魚肉、豆製品、蔬菜、水果等。另外,還要注意適當運動,增強體質,提高免疫力。
腎常虛是小兒生理特點之一,但如果腎虛的症狀比較嚴重,就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,以免耽誤病情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