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蟲病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蟲病,又稱蟯蟲病,屬中醫蟲證範疇,首見於宋代許叔微《普濟本事方》。此病多因飲食不潔,蟲卵隨食物入腹,寄生腸道所致,以肛門奇癢、夜間尤甚為主要特徵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「濕熱生蟲」,脾胃運化失司則濕濁內蘊,久鬱化熱,濕熱下注大腸,為蟲體滋生提供環境。小兒因臟腑嬌嫩,脾常不足,更易感邪。蟲體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,故見夜間肛癢難眠;若蟲擾胃脘,可見食慾異常或腹痛;久病傷及氣血,則面黃肌瘦、精神萎靡。
辨證要點
- 濕熱蟲擾證:肛門瘙癢劇烈,煩躁不安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脾虛蟲積證:瘙癢時作時止,面色萎黃,納差便溏,舌淡苔白,脈細弱。
古籍論述
《普濟本事方》載其症「肛癢如蟲行」,並提出驅蟲為先。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區分:「蟯蟲形細如線,夜出肛門產卵,當以苦楝根皮、使君子等殺之。」
治法方藥
- 內服方:
- 濕熱者用 追蟲丸(黑丑、檳榔、木香),清熱化濕、殺蟲止癢;
- 脾虛者選 肥兒丸(人參、白朮、使君子),健脾消積兼驅蟲。
- 外用方:
百部煎湯熏洗肛門,或雄黃粉調麻油塗肛周,以殺蟲止癢。
蟲體特性
蟯蟲色白,細若線頭,雌蟲夜間移行至肛門產卵,蟲卵可黏附衣被,故易重複感染。中醫強調「治蟲需斷其源」,除內服外治,尚需煮沸衣物、勤剪指甲以防傳播。
此病古今名稱雖異,然辨治原則相通,總以驅蟲為主,兼調脾胃,標本兼顧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