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喘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喘

腎喘為中醫證名,指因腎臟功能失調,導致水邪或寒氣上逆犯肺,引發氣喘之病症。此證首見於《證治準繩·喘》,後世醫家如張景岳、陳士鐸等亦多有闡述,臨床特徵為氣喘伴隨痰飲或水濕之象,其病機與腎陽虛衰、水液代謝失常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  1. 腎虛水泛
    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則水濕內停,上逆犯肺,肺失宣降而發為喘促。如《景岳全書·喘促》所言:「水病為喘者,以腎邪乾肺也。」此類喘證多見痰多清稀、喘息不得平臥,甚則咳嘔痰涎,如《醫學綱目·喘》所述:「腎喘則嘔咳。」
  2. 腎寒痰飲
    腎中真陽虧虛,陰寒內盛,水液不化而泛溢為痰,痰飲上壅於肺,阻滯氣機,發為喘逆。《石室秘錄》指出:「氣喘不得臥,吐痰如湧泉者……乃腎中之寒氣也。」此類患者常見痰多色白、舌淡不燥,且臥則喘甚,屬虛寒之證。

辨證分型與治法

  1. 實證(水邪犯肺)

    • 表現:氣喘急促,胸悶痰多,甚則咳嘔,舌苔白滑,脈沉弦。
    • 治法:瀉肺逐水,通調水道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瀉白散(《小兒藥證直訣》):清瀉肺熱,利水消腫,適用於肺熱兼水停者。
      • 直指神秘湯(《仁齋直指方》):宣肺化痰,降氣平喘,用於痰濕壅盛之喘。
  2. 虛證(腎陽虛衰)

    • 表現:喘促氣短,動則加劇,痰多清稀,畏寒肢冷,舌淡胖,脈沉細。
    • 治法:溫腎助陽,化氣行水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真武湯(《傷寒論》):溫陽利水,適用於腎虛水泛之喘。
      • 加減金匱腎氣湯(《金匱要略》基礎上加減):補腎納氣,溫化寒飲,用於腎陽不足兼水停者。
      • 六味地黃丸加附子、肉桂(《石室秘錄》法):大補腎陽,化飲平喘,針對腎寒痰湧之重症。

相關概念辨析

  • 水喘:專指水飲凌肺所致氣喘,與腎喘病機相通,但更強調水濕為患。
  • 真元耗損喘:屬腎喘之重證,因腎中真陽衰微,元氣不固,喘促日久不愈,需大補真元。

腎喘之治,重在調腎,或瀉水以治標,或溫陽以治本,臨證須辨明虛實,方能藥到病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