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疸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疸
腎疸為中醫病名,屬黃疸病之一類,因腎陽虛衰、寒濕內蘊所致。其病機主要與腎氣不足、寒濕困阻相關,導致膽汁疏泄失常,外溢肌膚而發黃。
病因病機
- 腎陽虛寒:腎為先天之本,主水液代謝。若腎陽不足,氣化失司,則寒濕內生,阻滜三焦,影響膽汁正常排泄,泛溢肌膚而發黃。
- 脾腎兩虛:脾主運化水濕,腎主溫煦氣化。脾腎陽虛則水濕不化,濕濁停聚,與寒邪相結,鬱遏膽道,遂成黃疸。
- 寒濕鬱滯:寒性收引,濕性黏滯,二者相合,阻遏氣機,使肝膽疏泄不利,膽汁外溢而見黃疸。
臨床表現
- 主證:身體、面目俱黃,黃色晦暗如煙熏(陰黃特徵)。
- 兼證:
- 小便不利,色淡或微濁。
- 不思飲食,脘悶腹脹。
- 神疲畏寒,四肢不溫。
- 夜臥不安,甚則不得眠。
- 唇乾燥(《外台秘要》提及「唇乾」為腎疸特徵之一)。
治療原則
以溫腎健脾、化濕退黃為主,佐以通陽利水。
代表方劑
-
濟水湯(《辨證奇聞》)
- 組成:白朮、茯苓、薏苡仁、肉桂、附子等。
- 功效:溫補腎陽,健脾利濕。
- 適用於腎陽虛衰、寒濕內阻之證。
-
茵陳朮附湯(《醫學心悟》加減)
- 組成:茵陳、白朮、附子、乾薑、甘草等。
- 功效:溫陽散寒,化濕退黃。
- 適用於陰黃偏寒濕者。
-
葶藶子方(《外台秘要》)
- 以葶藶子為主藥,瀉肺行水,通調水道,間接助腎氣化濕。
辨證要點
腎疸屬「陰黃」範疇,需與以下證型鑑別:
- 陽黃:黃色鮮明如橘皮,發熱口渴,小便黃赤,屬濕熱蘊結。
- 脾疸:黃而兼見倦怠、納差,病位偏中焦,無明顯腎陽虛寒之象。
古籍論述
- 《外台秘要》:「腎癉,其人唇乾,葶藶子主之。」強調腎疸與津液不布、寒濕內停相關。
- 《辨證奇聞》:「腎疸之症……人亦以為黃疸也,誰知是腎寒之故乎。」點明腎陽虛寒為本病因。
腎疸之治,重在溫補先天,兼顧後天,使陽氣復、寒濕去,則黃疸自退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