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疔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疔

病名與分類
腎疔為中醫外科病名,屬「疔瘡」範疇,然其定義因文獻差異而有所區別,主要可分為兩類:

  1. 《外科啓玄》所述之腎疔:又名「黑疔」,特指發於足少陰腎經循行部位之疔腫,如足小趾或湧泉穴處。其病因多與腎經濕熱毒邪蘊結,或外感火毒之氣相關。
  2. 《外科真詮》所述之腎疔:為「滿天星疔」之別名,屬多發性疔瘡,特徵為體表散佈細小疔疹,狀如星點,與單發性腎疔不同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經絡辨證:足少陰腎經起於湧泉,上行貫脊屬腎。若腎陰不足,虛火內生,或過食辛熱厚味,濕熱下注,皆可導致經氣壅滯,化毒成疔。
  • 毒邪性質:黑疔色現(黑乾),中醫認為「黑屬腎」,提示毒邪深伏,與腎陰虧損、火毒熾盛有關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局部症狀:疔腫初起如粟,根腳堅硬,頂端色黑,周圍紅腫灼痛,甚則潰膿。
  • 全身症狀:可伴寒熱交作、口乾煩躁、面色晦暗(面色(黑幹)),舌質紅、苔黃膩,脈沉數或弦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內治

    • 清熱解毒:首選黃連解毒湯加減,佐以涼血活血之品,如牡丹皮、赤芍。
    • 托里透膿:若膿成未潰,可用透膿散,輔以黃耆、當歸益氣托毒。
    • 引經藥運用:酌加牛膝、知母引藥下行,直達腎經。
  2. 外治

    • 初起未潰:以金黃散或玉露散調敷,清熱消腫。
    • 膿熟潰破:提膿祛腐,選用九一丹外摻,蓋貼生肌玉紅膏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與一般疔瘡區別:腎疔特發於腎經部位,且色黑質硬,毒勢較深。
  • 與滿天星疔區別:後者為多發性疔疹,病機多屬血熱風毒,治宜涼血解毒為主。

文獻補充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黑疔暗藏湧泉穴,速潰遲消最纏綿」,強調其病程纏綿,需早治防變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腎主封藏」之特性,認為腎疔癒後需調養腎陰,以防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