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惡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惡燥

在中醫理論中,「腎惡燥」為重要的生理學概念,意指腎臟易受燥邪所傷,而需避免燥性之耗損。腎屬水臟,主藏精、司津液之代謝,其性喜潤而惡燥。若燥邪侵襲或體內陰液不足,則易耗傷腎陰,致使腎精虧虛,甚而枯涸。此論述源於《素問·宣明五氣》所載:「五臟所惡……腎惡燥,是謂五惡。」唐代王冰注釋曰:「燥則精竭涸」,進一步闡明燥邪對腎精的損害機制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腎為水臟,主藏精
    腎為先天之本,內寓真陰真陽,所藏之精包括先天之精與後天水穀之精。腎精化生腎氣,為生長發育與生殖之根本。燥性乾澀,易劫陰液,若腎陰受損,則精不內守,可表現為腰膝酸軟、眩暈耳鳴、遺精早泄等虛損之候。
  2. 腎主津液代謝
    腎氣對全身水液代謝具調節作用,透過氣化功能升清降濁,使津液上承濡養諸竅,下輸膀胱化為尿液。燥邪傷腎時,氣化失司,可能導致口乾咽燥、小便短赤,或反見夜尿頻多(因腎氣不固)。
  3. 燥與腎陰的關係
    中醫「燥」分內外:外燥多見於秋令,內燥常因熱病傷陰或久病耗液所致。腎陰為一身陰液之本,燥邪無論外感內生,皆易循經入裡,劫灼腎陰,形成陰虛內熱之證,如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等。

臨床關聯

  • 病理表現:長期燥邪傷腎可致「腎精枯涸」,常見於老年陰虧、溫病後期或房勞過度者,症見形體消瘦、齒枯髮脫、舌紅少苔等。
  • 治療原則:以「滋腎潤燥」為主,方如六味地黃丸、左歸飲等,配伍天冬、麥冬、女貞子等養陰之品,然需辨證論治,兼顧五行生剋。

此概念亦反映中醫「五臟應五氣」的整體觀——腎屬水,其性潤下,與燥金之氣相剋,故生理上需避其偏勝。歷代醫家如張景岳《類經》亦強調:「腎主閉藏,燥則開泄太過」,進一步深化對腎與燥對立統一關係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