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風

腎風為中醫病名,指腎臟受風邪侵襲所致的疾患,其證候特徵以面部浮腫、腰痛、膚色晦暗為主,多見於《黃帝內經》等古典醫籍記載。

病因病機
腎風的成因與外感風邪密切相關,尤其於冬季壬癸水氣當令之時(壬癸屬水,與腎相應),風邪趁虛侵襲腎經,導致腎氣失調,水液代謝障礙。《素問·風論》指出:「以冬壬癸中於邪者為腎風」,王冰注釋進一步闡明,此與腎主水的生理特性相呼應。風邪擾動腎氣,水濕泛溢肌表,故見浮腫;腎主骨,風邪滯留經絡,則脊痛不能直立;腎色為黑,風水相搏,故面色黧黑(炲)。

臨床表現

  1. 水腫:面部龐然浮腫(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稱「面胕龐然壅」),甚則影響言語。
  2. 腰痛與活動受限:脊背疼痛,腰腳沉重,難以久立或屈伸(《中藏經》描述「踞坐而腰腳重痛」)。
  3. 汗出惡風:風邪客表,衛氣不固,故多汗且畏風。
  4. 色澤異常:肌膚色黑,尤以面部及肌膚腠理處明顯,診察時可見「其色黑」。
  5. 二便與生殖功能障礙:腎司二陰,風邪內擾可致「隱曲不利」(指小便或房事功能異常)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素問·風論》詳述腎風之狀:「多汗惡風,面龐然浮腫,脊痛不能正立,其色炲,隱曲不利,診在肌上,其色黑。」
  • 《素問·評熱病論》補充其水腫特徵:「面胕龐然壅,害於言」,強調腫勢壅盛至妨礙言語。
  • 《中藏經》則側重腰腳症狀,指出患者因腰痛而偏好蹲坐。

治療方向
歷代醫家治療腎風,注重祛風利水、調和腎氣。如《奇效良方》以「升麻胃風湯」為主方,佐加引經入腎之藥(如獨活、細辛等),以宣散風邪、健脾滲濕,兼顧腎經氣化功能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腎風需與「風水」(《金匱要略》所述之風邪犯肺致水腫)區分,後者多始自眼瞼浮腫,兼表證;而腎風根於腎經,以腰脊症狀與面色黧黑為標誌。此外,腎風日久可演變為「腎水」,屬水濕內停之重證,臨床須辨病勢深淺。

總結
腎風為風邪內舍於腎的特定病證,結合古典文獻與臟腑理論,其病機涉及風、水、腎氣三者互動,治療當以疏風透邪、溫腎化氣為要,後世醫家亦重視結合患者體質調理,以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