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風疝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風疝

腎風疝為中醫病名,首見於《素問·四時刺逆從論》。原文記載:「太陽有餘,病骨痹身重;不足病腎痹;滑則病腎風疝。」明代醫家馬蒔注釋此段時指出:「其脈若滑,則病腎風疝,外感之邪也。」此病與腎臟功能失調及外邪侵襲密切相關,屬中醫「疝病」範疇之一。

病因病機

腎風疝的發病機制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:

  1. 腎氣不足:腎主藏精,主水,若腎氣虧虛,則水液代謝失常,風邪易乘虛而入,導致經絡氣血運行不暢。
  2. 外感風邪:風為百病之長,其性善行而數變。風邪侵襲腎經,與內在腎氣不足相合,形成風疝。
  3. 經脈氣血失調:足少陰腎經循行於腰脊、少腹,若氣血運行不暢,可導致局部經脈拘急、疼痛,形成疝病。

臨床表現

腎風疝的主要症狀包括:

  • 少腹疼痛:疼痛多呈牽引性,可放射至腰脊或陰部。
  • 腰部酸重:因腎經循行於腰脊,風邪侵襲可致腰部不適。
  • 脈象滑數:滑脈主痰濕或邪盛,數脈主熱或風邪,符合風邪內擾之象。
  • 或見腫脹:若風邪兼夾水濕,可能出現局部腫脹。

與相關病證的區別

  1. 腎疝:腎疝多因腎陽虛衰,寒濕內聚所致,以少腹冷痛、陰囊腫脹為特徵,與腎風疝的風邪致病機理不同。
  2. 骨痹:《素問》提及「太陽有餘病骨痹」,骨痹多因寒濕侵襲筋骨,以關節疼痛、活動不利為主,與腎風疝的少腹疼痛有別。
  3. 腎痹:腎痹屬內傷病證,多因腎虛日久,氣血瘀滯,表現為腰脊強直、屈伸不利,與腎風疝的外感風邪致病不同。

治療原則

中醫治療腎風疝,以疏風通絡、調補腎氣為主,可參考以下方向:

  • 祛風通絡:選用獨活、防風、秦艽等藥物,以疏散風邪。
  • 補腎益氣:如杜仲、續斷、桑寄生等,以固護腎氣。
  • 活血化瘀:若兼氣血瘀滯,可佐以當歸、川芎等活血之品。

古籍參考

除《素問》外,《醫宗金鑒》、《類經》等古籍亦對疝病有所論述,可進一步探討腎風疝與其他疝病的異同。

腎風疝作為中醫經典病名,反映了古人對風邪致病及腎臟功能失調的深刻認識,其理論與臨床應用仍值得深入研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