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蟲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常見的詞語,有三個不同的含義:

  1. 泛指動物。在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中提到了「其蟲毛」、「其蟲羽」和「其蟲倮」。這裡的「蟲」指的是各種動物。

  2. 人體寄生蟲。在《靈樞·上膈》中說明瞭「人食則蟲上食,蟲上食則下管虛」。這裡的「蟲」指的是人體內的寄生蟲。

  3. 通「痋」。即疼痛。在《素問·痹論》中提到了「凡痹之類,逢寒則蟲,逢熱則縱」。這裡的「蟲」指的是疼痛。

以下是對這三個含義的詳細說明:

1. 泛指動物

在《素問·五運行大論》中提到了不同種類的動物,用「蟲」來泛指:

  • 「其蟲毛」指的是具有毛髮的動物,如狗、貓、牛、羊等。
  • 「其蟲羽」指的是具有羽毛的動物,如雞、鴨、鵝、鳥等。
  • 「其蟲倮」指的是具有鱗片的動物,如魚、蝦、蟹、龜等。

2. 人體寄生蟲

在《靈樞·上膈》中提到了人體內的寄生蟲,用「蟲」來表示:

人體內存在許多種寄生蟲,如蛔蟲、絛蟲、鉤蟲、鞭蟲等。這些寄生蟲會吸收人體營養,同時釋放出毒素,引起各種疾病。

3. 通「痋」。疼痛

在《素問·痹論》中提到了與「蟲」相關的疼痛:

  • 「逢寒則蟲」指寒冷環境會引起疼痛。
  • 「逢熱則縱」指炎症會引起疼痛。

總之,在《黃帝內經》中,「蟲」這個詞有三個不同的含義:泛指動物、人體寄生蟲、疼痛。根據上下文,可以確定具體的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