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肝之部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肝之部

在中醫針刺理論中,腎肝之部為針刺分部之一,指肌肉深層,與筋骨相應的部位。此概念源自《難經·七十難》:「初下針,沈之至腎肝之部,得氣,引持之,陰也。」意指針刺時需深入至筋骨所屬的層次,以調動肝腎之氣,屬陰分範疇。

理論基礎

  1. 與臟腑相應
    中醫認為,肝主筋,腎主骨,筋骨之所在即為肝腎之氣所聚。因此,針刺至深層的「腎肝之部」,可直達肝腎所主的生理層次,調節其功能。
  2. 陰陽分部
    針刺分部理論中,淺層屬「心肺之部」(陽分),深層屬「腎肝之部」(陰分)。《難經》指出,針刺需根據病情選擇深淺,陽病淺刺,陰病深刺,以達陰陽平衡。
  3. 得氣與引持
    針至腎肝之部後,需「得氣」(針感),再行「引持」手法,即提插捻轉,以激發經氣,調和肝腎。此手法多用於虛證、寒證或久病,因深刺可溫補下焦,固本培元。

臨床應用

  • 適應症:多用於肝腎不足、筋骨痿弱、腰膝酸軟、虛寒證候等。
  • 配穴思路:常與太溪(腎經原穴)、太衝(肝經原穴)等穴配合,加強調補肝腎之效。
  • 針刺手法:採用「徐入徐出」的補法,避免過度刺激,以順應肝腎之氣的沉穩特性。

與心肺之部的區別

「心肺之部」位於肌肉淺層,屬陽,主氣血運行;「腎肝之部」則深入筋骨,屬陰,主精血滋養。兩者一表一裏,一陽一陰,共同構成針刺分部的整體理論。

此概念體現中醫「天人相應」與「陰陽分治」的思想,強調針刺需因證、因部制宜,以達療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