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疳

腎疳為五臟疳之一,首載於宋代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,又稱「骨疳」或「急疳」。其病機多與先天稟賦不足、後天調攝失宜相關,屬小兒疳證中病位較深、病情較重者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先天因素
    患兒若先天腎氣虧虛,如解顱(囟門遲閉)、鶴膝(膝關節腫大)、五遲(立、行、發、齒、語遲緩)等,腎精不充,骨髓失養,易致本證。
  2. 後天失調
    過食甘肥厚味,損傷脾胃,積熱內蘊,耗傷津液。熱邪久伏,下灼腎陰,致腎陰枯涸,虛火內生,形成上熱下寒之證。

臨床表現
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詳述其症:

  • 上熱下寒:頭面耳焦發熱,下部手足逆冷。
  • 口腔病變:齒齦生瘡,甚則潰爛(與虛火上炎相關)。
  • 脾胃失和:吐逆滑瀉,運化失常。
  • 腎系虛損:下部生瘡、脫肛不收(腎司二陰,虛則固攝無力)。
  • 全身衰竭:夜啼不止,形體羸瘦,骨節高聳(「高骨乃敗」指骨骼畸形,腎主骨功能衰敗)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「滋腎填精、健脾清熱」為原則,標本兼顧:

  • 主方:六味地黃丸(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)為基礎,滋補腎陰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若虛火明顯,加知母、黃柏(即知柏地黃丸)。
    • 兼脾虛泄瀉,加白朮、黨參補脾益氣。
    • 骨骼痿弱,加龜板、牛膝強筋壯骨。

與其他疳證鑑別

腎疳屬五臟疳中與腎系統關係最密切者,不同於:

  • 脾疳:以面黃腹大、嘔吐積滯為主。
  • 肝疳:目赤淚多、爪甲青紫。
  • 肺疳:咳嗽氣逆、皮毛枯焦。
  • 心疳:口舌生瘡、驚惕不安。

腎疳預後與先天體質及調治及時與否密切相關,古籍強調「漸成困重」,提示需早期干預,以防骨敗形羸之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