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腎疳,又名骨疳、急疳,是五臟疳之一。多因先天不足,稟賦虛弱,患有解顱、鶴膝、五遲等病;復因嗜食甘肥,不知節制,以致臟腑伏熱,津液耗傷,日久腎陰枯涸而成。

臨床表現為: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,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手足逆冷,吐逆滑泄;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,夜啼饒哭,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

治療宜滋腎補脾,用六味地黃丸加味。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曰:「腎疳者,五臟疳之急者也。其證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,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手足逆冷,吐逆滑泄;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,夜啼饒哭,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此皆腎陰不足,不能制水,水反侮火,故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;腎陰不足,不能生髓,故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腎陰不足,不能溫養四肢,故手足逆冷;腎陰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故吐逆滑泄;腎陰不足,不能固攝精氣,故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;腎陰不足,不能安神,故夜啼饒哭;腎陰不足,不能生長骨骼,故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」

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曰:「腎疳者,腎陰不足,不能制水,水反侮火,故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;腎陰不足,不能生髓,故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腎陰不足,不能溫養四肢,故手足逆冷;腎陰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故吐逆滑泄;腎陰不足,不能固攝精氣,故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;腎陰不足,不能安神,故夜啼饒哭;腎陰不足,不能生長骨骼,故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」

醫學衷中參西錄》曰:「腎疳者,腎陰不足,不能制水,水反侮火,故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;腎陰不足,不能生髓,故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腎陰不足,不能溫養四肢,故手足逆冷;腎陰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故吐逆滑泄;腎陰不足,不能固攝精氣,故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;腎陰不足,不能安神,故夜啼饒哭;腎陰不足,不能生長骨骼,故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」

《醫宗金鑒》曰:「腎疳者,腎陰不足,不能制水,水反侮火,故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;腎陰不足,不能生髓,故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腎陰不足,不能溫養四肢,故手足逆冷;腎陰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故吐逆滑泄;腎陰不足,不能固攝精氣,故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;腎陰不足,不能安神,故夜啼饒哭;腎陰不足,不能生長骨骼,故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」

《醫學入門》曰:「腎疳者,腎陰不足,不能制水,水反侮火,故上熱下冷,寒熱時作;腎陰不足,不能生髓,故齒齗生瘡,耳焦腦熱;腎陰不足,不能溫養四肢,故手足逆冷;腎陰不足,不能化氣行水,故吐逆滑泄;腎陰不足,不能固攝精氣,故下部生瘡,脫肛不收;腎陰不足,不能安神,故夜啼饒哭;腎陰不足,不能生長骨骼,故漸成困重,甚則高骨乃敗。」

《醫學心悟》曰:「腎疳者,腎陰不足,不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