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腎黃 是一種病名,屬於《外臺祕要》卷四載的三十六黃之一。病情表現為小便不通、氣急、心悶等症狀。另外,《太平聖惠方》卷五十五也有對腎黃的描述,包括面色青黃、腰背疼痛、耳中颼颼百般聲響、腰膝無力、多唾嘔逆、不能下食、悲而不樂等症狀。若出現兩腳浮腫、齒黑如大豆等情況,表示病情嚴重且難以治療。

腎黃的病因 是由於腎臟受損,導致水液代謝失常,無法正常排出體外,造成水腫,進而引發相應的症狀。治療腎黃主要以清熱利水和通淋散結為主,常用的方劑有五味消毒飲、通淋散和導赤散等,並可配合針灸和推拿等物理治療方法。

預防腎黃 的方法包括:

  1. 注意飲食:避免攝取辛辣、油膩和生冷等刺激性食物,飲食要清淡健康。
  2. 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:戒菸戒酒,注意勞逸結合,適度運動,保持充足的休息。
  3. 定期進行體檢:定期檢查腎功能,及早發現腎臟疾病,以便及時治療和幹預。

腎黃是一種比較嚴重的疾病,如果不及時治療,可能會導致腎功能衰竭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患者應該重視治療,積極配合醫生治療,以免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