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黃
腎黃為中醫黃疸病證之一,屬「三十六黃」分類中的特定證型,主要與腎臟功能失調相關,其病機多涉及腎氣虧虛、濕熱內蘊,或寒濕阻滯,導致氣化失常,濁邪內停而發黃。
病因病機
- 腎氣虛衰:腎主水液代謝,若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,則水濕停聚,鬱久化熱,燻蒸肌膚而發黃。
- 濕熱下注:濕熱之邪蘊結下焦,阻滯腎與膀胱氣機,小便不利,濕熱鬱蒸而致黃疸。
- 寒濕困腎:腎陽虛弱,寒濕內生,凝滯經絡,氣血不暢,面色青黃,兼見陰寒之象。
臨床表現
- 面色青黃:腎色為黑,若兼肝鬱或寒濕,可見面色青黃晦暗。
- 腰背疼痛:腎虛精虧,經絡失養,或濕瘀阻滯腰部。
- 耳鳴如颼颼:腎開竅於耳,腎精不足則耳中異響。
- 腰膝無力:腎主骨,虛則腰膝痠軟,行動乏力。
- 嘔逆多唾:腎陽虛衰,水濕上泛,胃失和降。
- 小便不利:腎與膀胱氣化失常,水道不通,甚則水腫。
- 重症徵兆:若見兩腳浮腫、齒黑如大豆,提示腎氣衰敗,預後不良。
古籍論述
- 《外台秘要》強調「腎黃」以「小便不通、氣急心悶」為要,反映腎與膀胱氣化失司之病機。
- 《太平聖惠方》進一步描述其虛實夾雜之候,如耳鳴、多唾、浮腫等,並指出「齒黑」為危候,與現代中醫「腎絕」理論相呼應。
辨證要點
腎黃需與其他黃疸證型鑑別,如「肝黃」「脾黃」等,其關鍵在於:
- 病位在腎:症狀多圍繞腰膝、耳竅、二便異常。
- 虛實夾雜:本虛(腎氣不足)標實(濕熱或寒濕)。
- 色澤特徵:面色青黃晦滯,不同於陽黃之鮮明或陰黃之黧黑。
相關理論延伸
中醫認為「腎為先天之本」,腎黃的發展常與久病及腎、勞倦內傷相關,後世醫家亦將此證與「黑疸」「女勞疸」聯繫,強調腎虛與瘀濁互結的病理變化。
(註:本文基於古籍記載及中醫理論整理,未涉及現代醫學診療建議。)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