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火偏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火偏亢

病證名,又稱「命門火旺」,屬中醫臟腑辨證中腎系病機之一。其核心病機為腎陰虧虛,陽火失制,導致虛陽浮越、相火妄動,進而擾動精室,引發一系列陽亢之症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腎為「水火之宅」,內寓元陰(腎陰)與元陽(腎陽),二者相互制約,維持動態平衡。若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耗傷,或情志過極、房勞過度等因素,導致腎陰虧損,陰不制陽,則虛火內生,形成「腎火偏亢」之證。此火非實火,而屬「虛火」,根源在於陰液不足,陽氣失於潛藏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生殖系統:虛火擾動精室,可見陽強易舉、遺精頻作、早洩,或夢遺滑精,伴隨腰膝酸軟。
  2. 全身症狀:五心煩熱(手足心、胸口發熱)、潮熱盜汗、顴紅咽乾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陰虛內熱之象。
  3. 兼證:若腎陰不足累及肝陰,形成「肝腎陰虛」,可能兼見頭暈目眩、耳鳴如蟬、失眠多夢等症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滋陰降火為主,輔以固攝精關。常用方劑如:

  • 知柏地黃丸:六味地黃丸基礎上加知母、黃柏,強化清降虛火之效,適用於陰虛火旺明顯者。
  • 大補陰丸(熟地、龜板、知母、黃柏):側重滋填真陰、瀉火存陰,針對陰虛火動之遺精、潮熱。
  • 三才封髓丹(天冬、熟地、人參、黃柏、砂仁):滋腎陰、瀉相火,兼益氣固精,適用於氣陰兩虛兼火旺者。

與相關證候鑑別

  • 心腎不交:腎陰虛兼心火旺,以心悸失眠、口舌生瘡為主症,治宜黃連阿膠湯。
  • 肝火亢盛:實火為患,見急躁易怒、脅痛口苦,龍膽瀉肝湯主之,與腎火虛證有別。

腎火偏亢本質屬「本虛標實」,臨床需辨析陰虛與火旺之輕重,調整滋陰與降火藥物比例,方能標本兼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