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舂杵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舂杵
舂杵為中醫正骨器械之一,最早記載於元代危亦林所著《世醫得效方》卷十八,主要用於肩關節脫臼等骨傷病症的復位治療。其名稱源自古時舂米工具,形制類似木杵,配合小凳使用,以槓桿原理協助關節復位。
器械結構與使用方法
舂杵通常以硬木製成,長約三尺至五尺,粗細適中,便於醫者握持。臨床操作時,需配合矮凳,具體步驟如下:
- 患者體位:令患者站立於矮凳上,醫者將舂杵一端抵住脫臼肩胛下方,若高度不足,可墊高凳面或杵底。
- 復位操作:一名助手固定患者手腕,另一名助手穩住舂杵,醫者引導患者放鬆身體,自上而下自然坐落,借助重力與杵的支撐力,使脫臼關節歸位。
此法運用「槓撐法」原理,透過外力與患者自身體重的配合,使關節恢復原有「骨窠」(關節臼窩)。
臨床應用與演變
舂杵復位法主要適用於「肩胛上出臼」(肩關節前脫位),尤其針對陳舊性脫臼或肌肉緊張難以手法復位者。其特點在於利用器械輔助,減少徒手牽拉的力道控制難度,適合體型壯實或關節僵硬患者。
隨中醫骨傷科發展,後世醫家改良此術,如清代《醫宗金鑒·正骨心法要旨》記載的「架梯法」、「椅背復位法」,皆衍生自舂杵原理。現代臨床因手術整復與麻醉技術進步,傳統舂杵法已較少使用,然其力學思維仍影響當代中醫正骨手法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脫臼屬「骨錯縫」,需「欲合先離,逆傷勢而復」。舂杵法符合《內經》「蹺蹺法」原則,強調「動靜結合」——患者主動下落與器械被動支撐相協調,使筋歸槽、骨入臼,兼顧「柔筋正骨」之效。此器械運用亦體現中醫「因勢利導」的治療哲學,化患者體重為復位助力,減少醫者強制外力可能造成的二次損傷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