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驚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驚
腎驚為中醫臟腑驚證之一,首見於《小兒病源方論》,其主症為「夢中咬牙」。此證與腎臟功能失調密切相關,屬小兒驚風範疇,亦可能見於成人,多因腎陰虧虛或腎氣不固所致。
中醫病機分析
中醫認為「腎主藏精,在志為恐」,腎氣虛弱或腎陰不足時,易致虛火內擾,神魂不寧。夜寐時陽氣入陰,若腎陰虧虛,陰不制陽,虛火上炎,擾動心神,則見夢中驚惕、咬牙等症。此外,「齒為骨之餘」,腎主骨生髓,腎虛則齒失所養,可能加重夜間齘齒(磨牙)之象。
相關理論延伸
- 腎與驚證的關係:
《黃帝內經》提及「恐傷腎」,長期恐懼或驚嚇易耗損腎精,導致腎氣不固,進一步引發驚悸、夜啼等症。腎驚即屬此類,與肝驚、心驚等臟腑驚證有別,其病位在腎,特徵為夜間症狀明顯。 - 與其他臟腑的關聯:
腎驚常兼見心腎不交之證。因心火需腎水滋潤,若腎陰不足,心火偏亢,可伴見失眠、多夢、心悸等症。此外,肝腎同源,腎陰虧虛可能波及肝陰,導致肝陽上亢,出現驚搐、肢體顫動等表現。
辨證要點
- 主症:睡中咬牙,兼見夜寐不安、易驚醒。
- 舌脈:舌紅少苔,脈細數(腎陰虛);或舌淡苔白,脈沉弱(腎氣虛)。
- 兼症:或見腰膝酸軟、耳鳴、遺尿等腎虛之象。
古籍參考
除《小兒病源方論》外,《小兒藥證直訣》亦提及「腎主虛,無實證」,強調腎驚多屬虛證,治療以補益腎陰或溫固腎氣為主,如六味地黃丸(腎陰虛)或金匱腎氣丸(腎陽虛)加減。
腎驚一證,體現中醫「臟象相關」理論,臨床需結合全身症狀,辨析其虛實寒熱,方能準確論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