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絕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絕
證名,為五臟絕候之一,指腎氣衰竭所現之危重脈證,屬中醫臨床預後極差之病候。
病因病機
腎為先天之本,主藏精、納氣、司二便,與骨髓、耳竅、髮齒等密切相關。腎絕多因久病耗傷腎精,或陰陽俱虛,終致腎氣敗絕,臟腑失養,機能驟衰。
臨床表現
歷代醫籍對腎絕之描述頗為詳盡,主要脈證如下:
- 脈象異常:
- 《中藏經》指出「無左尺脈者,腎絕也」,左尺脈候腎,脈象消失反映腎氣已絕。
- 《脈經》提及腎絕者「四日死」,並以「齒暴枯、面正黑、目中黃」為判斷依據。
- 二便失司:
- 《註解傷寒論》云「溲便遺失」,即大小便失禁,因腎司二便,氣絕則開闔失職。
- 神色形體徵兆:
- 面黑無華:腎色為黑,真臟色現於面部,提示腎氣外脫。
- 目睛直視或黃染:肝腎同源,腎絕則肝風內動,目失所養。
- 腰脊敗壞:腰為腎之府,《脈經》載「腰中欲折」,乃腎精枯竭之象。
- 自汗如流:腎陽外越,津液不固,見大汗淋漓。
- 神志異常:
- 狂言妄語:腎藏志,腎絕則神無所依,魂魄離散。
中風脫證之腎絕
《醫林繩墨》將「遺尿面黑」歸為中風脫證之腎絕表現。此類患者多因元陽暴脫,陰寒內盛,症見四肢厥冷、氣息微弱,屬真陽衰微之危候,與閉證之中風有別。
古籍補充
- 《靈樞·經脈》提及「足少陰氣絕則骨枯」,強調腎主骨生髓之功能喪失。
- 《難經·二十四難》稱「足少陰氣絕,即骨枯髓減」,進一步闡明腎絕與骨髓衰竭之關聯。
腎絕為五臟絕症中之重證,其表現多與陰陽離決、精氣耗竭相關,歷代醫家皆視為生死關鍵之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