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厥頭痛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厥頭痛

定義與病機
腎厥頭痛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腎氣不足,虛陽上浮或寒邪上逆,導致腎氣逆亂、上衝巔頂所引起的頭痛。其特徵為頭頂劇痛難忍,常伴隨四肢厥冷,屬「厥頭痛」範疇。此證與腎陽虛衰、陰寒內盛,或下元虧虛、龍雷之火上擾有關,病位雖在頭部,然根本源於腎氣失攝。

臨床表現

  1. 主症:頭頂部疼痛劇烈,痛勢如劈,遇寒加劇,得溫稍緩。
  2. 兼症
    • 四肢厥冷,尤以手足逆冷明顯。
    • 胸脘痞滿,或泛惡欲嘔,痰涎壅盛。
    • 面色蒼白或晦暗,精神萎靡。
  3. 舌脈:舌質淡胖、苔白滑,脈象沉弦而緊,或舉之弦硬、按之堅實如石(《普濟本事方》稱「脈舉之則弦,按之石堅」)。

病因病機分析

  1. 腎陽虛衰:腎中真陽不足,陰寒內生,寒邪循足少陰腎經上逆,直犯巔頂,阻遏清陽。
  2. 虛陽浮越:腎陰虧損,陰不制陽,虛火挾痰濁上擾,壅滯經絡。
  3. 痰濁上蒙:腎虛水泛,痰濕內停,隨逆氣上衝,閉阻清竅。

治療原則
以「溫腎納氣、降逆止痛」為主,佐以化痰通絡。

常用方劑

  1. 玉真丸(《普濟本事方》):
    • 組成:硫黃、石膏、半夏、硝石。
    • 功效:溫腎散寒,化痰降逆,適用於腎寒上衝、痰濁壅盛之證。
  2. 來復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硝石、硫黃、玄精石、五靈脂、青皮、陳皮。
    • 功效:交通陰陽,鎮攝浮陽,主治陰陽格拒、虛陽上浮之頭痛。
  3. 黑錫丹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
    • 組成:黑錫、硫黃、沉香、附子、肉桂等。
    • 功效:溫補下元,鎮納浮陽,專治腎陽衰微、陰寒上逆之重症。

針灸療法
可選取督脈及足少陰經穴,如百會、湧泉、太溪、腎俞,配合艾灸以溫通經氣、引火歸元。

鑑別診斷
需與「肝陽頭痛」「痰厥頭痛」區分:

  • 肝陽頭痛:多見頭脹痛伴眩暈,面紅耳赤,脈弦數,屬肝火上炎。
  • 痰厥頭痛:頭痛昏蒙,胸悶嘔惡,苔白膩,脈滑,無四肢厥冷。

古籍記載
《證治準繩·頭痛》提及:「下虛者,腎虛也,故腎厥則頭痛。」強調腎氣虧虛為本證核心。《醫學綱目》亦指出:「腎厥頭痛,其脈舉之弦,下虛上實也。」進一步闡明其病機特點。

此證多見於素體腎虛或久病耗傷者,治療需標本兼顧,以調攝腎中陰陽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