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沖濁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沖濁

沖濁為中醫診斷學術語,用以描述病色的一種特殊表現。「沖」意指色澤深重沈滯,「濁」則指晦暗不清,二者合稱,主指面色或局部膚色呈現深沉而渾濁的狀態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五色》,原文載:「沖濁為痹」,揭示此類色徵與痹證的關聯性。

中醫理論基礎

  1. 病機與臟腑關係
    沖濁之色多因氣血運行不暢,濁邪內蘊所致。張景嶽於《類經》註解中指出:「痹病在陰,肉骨受之,故色沖而濁」,強調此色徵常見於陰分病變,尤以痹證為代表。痹證成因多為風、寒、濕三邪雜至,阻滯經絡,導致氣血瘀滯,反映於外則見色澤沉濁。
  2. 五色診與病位判斷
    中醫望診中,五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對應五臟病變。沖濁之色若見於面部特定區域,可進一步推斷病位:

    • 額部(天庭):多屬心肺之疾,若見黑濁,提示陰寒內盛。
    • 頰部:肝腎所主,色沉濁伴青暗,常為寒凝血瘀之象。
    • 鼻準(脾區):黃而晦濁,多因濕困脾土,運化失司。
  3. 與其他病色的鑑別

    • 浮澤與沉濁:色浮於表、明亮者多屬陽證;沉濁晦暗則主陰證或久病入絡。
    • 濁與枯:濁色雖暗但尚有潤澤,若兼乾枯無華,則提示精血虧竭,病勢更深。

臨床意義

沖濁作為病理色徵,常見於以下病證:

  • 痹證:風寒濕痹或痰瘀阻絡,關節腫痛日久,面色多見青黑濁滯。
  • 水飲內停:如痰飲病,面色灰暗如蒙塵,伴眼瞼浮腫,屬水濕濁邪上泛。
  • 瘀血內結:癥瘕積聚者,局部皮膚可見紫暗濁斑,觸之堅硬。

古籍補充

除《靈樞》外,《醫宗金鑑·四診心法》亦提及:「色濁不明,病在臟腑」,進一步闡明濁色與內傷雜病的關聯。清代醫家周學海於《形色外診簡摩》中更細分「濁」為痰濁、血濁、濕濁等,深化其辨證內涵。

綜言之,沖濁之辨需結合部位、兼色及病程,為中醫望診中辨析陰證、實邪與久病的重要指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