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腎勞

病名
腎勞係因勞損過度,傷及腎臟所致之病證。其病因多與長期勞累、房事不節、情志失調或久病耗損腎精有關,導致腎之陰陽失衡,功能受損。

臨床表現
腎勞之證候複雜,可因腎陰虛、腎陽虛或陰陽兩虛而異,常見症狀如下:

  1. 腰部症狀:腰痛,腰脊酸軟無力,甚則「腰脊如折」,難以俯仰。
  2. 小便異常:小便不利,或尿後有餘瀝,色赤黃;若腎氣不固,則可能遺精、白濁。
  3. 下焦濕熱:陰囊濕癢,甚則生瘡;小腹滿急,莖中痛。
  4. 虛火上炎:若腎陰虧虛,虛火內生,可見咽乾口燥、身熱,甚則咳嗽吐血。
  5. 精神症狀:腎精虧損可致「恐慮失志」,表現為恐懼、健忘、精神恍惚。

病因病機

  1. 勞損過度:長期體力或腦力過勞,耗傷腎精。
  2. 房事不節:縱慾過度,直接損傷腎之陰陽。
  3. 情志失調:憂思恐懼過度,影響腎之封藏功能。
  4. 久病及腎:他臟病變日久,累及於腎,如「久病及腎」之說。

證型與治法

  1. 腎勞虛寒(腎陽虛)

    • 表現:腰冷痛、畏寒、小便清長、遺精滑泄、陰囊濕冷。
    • 方藥: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之「五加皮湯」,溫補腎陽,固精止遺。
  2. 腎勞虛熱(腎陰虛)

    • 表現:腰酸軟、潮熱盜汗、咽乾口燥、小便短赤,甚則咳血。
    • 方藥:如《醫醇賸義》之「來蘇湯」,滋陰降火,潤燥止血。
  3. 下焦濕熱

    • 表現:陰囊濕癢、小便赤澀、莖中痛。
    • 方藥:可選清熱利濕之劑,如「八正散」加減。

古籍論述

  • 《諸病源候論》指出:「腎勞者,背難以俯仰,小便不利,色赤黃而有餘瀝,莖內痛,陰濕囊生瘡。」強調下焦濕熱與腎氣受損之關係。
  • 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提及腎勞虛寒之治,以溫補為主。
  • 《醫醇賸義》則論述陰虛火旺之腎勞,主張滋陰清火。

相關概念
腎勞屬「虛勞」範疇,與「五勞」中之「久立傷骨」(腎主骨)相關。治療上需辨明陰陽虛實,虛則補之,熱則清之,寒則溫之,濕則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