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腎脈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腎脈
1. 經脈意義
腎脈為足少陰腎經之簡稱,屬十二正經之一,起於足小趾下方,斜走足心(湧泉穴),沿內踝後方上行,經下肢內側、腹部,至胸中,與心包經相接。其循行路徑貫穿人體多處要害,主司水液代謝、生殖機能、骨骼生長及髓海充盈,為先天之本,與生命根基密切相關。
2. 脈象意義
腎脈反映腎臟氣血盛衰及功能狀態,其正常脈象當「沉而柔和,尺部有力」:
- 腎平脈:脈位深沉,按之綿軟中帶韌性,尺脈(寸關尺之尺部)搏動從容均勻,象徵腎精充足、陰陽調和。
- 病脈辨識:
- 腎陽虛:脈沉細遲弱,重按無力,如水中撈棉。
- 腎陰虛:脈沉細數,尺部躁動不寧,兼見舌紅少苔。
- 腎精虧耗:脈沉弱澀滯,來去艱難,如輕刀刮竹。
3. 中醫理論延伸
- 與臟腑關聯:腎脈通過經絡聯繫膀胱,並與心、肺、肝形成水火既濟、金水相生之互動,故腎脈異常可牽連他臟。
- 四時應象:冬季對應腎脈,此時脈象稍沉屬常,然過沉或浮露均為病態。
- 診斷應用:歷代脈學強調「尺脈候腎」,臨床常以尺部脈象推斷生育能力、衰老進程及腰膝病變。
此脈象與經脈概念,體現中醫「形氣一體」的整體觀,為辨證論治之重要依據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